丹经残文 作品

第七四一章 洪门双刀 王拳范棍

南北武林中,各有双刀术传承的门派。

但其中一些双刀套路,只适合用来招揽弟子,锤炼身体步法。

若说在双刀术实战打法上造诣最深的,南北武林公认是在岭南地区的几大拳派中。

后世享誉盛名的咏春八斩刀,传说源自清雍正至乾隆年间(约1720-1790年),是反清组织首领的秘传器械,与天地会即洪门密切相关,由苗显传授‘双太平刀法’给严咏春,后来才慢慢演化为八斩刀体系……

但这个说法,一直缺乏直接的文献佐证,属于咏春拳门人口口相传的历史……

在清史正式记载中,岭南双刀术最早出现于鸦片战争(1840年),而1889年印发的《蔡李佛拳谱》中,明确记载了含有十二式破枪术,八式近身缠斗的双刀招法。

这门双刀法,是第一次有武门将真正的打法刊印在拳书刀谱上,其来自于蝴蝶双刀宗师陈享。

1839年虎门销烟后,犹大人挑动东印度公司发动了鸦片战争,为了帮助林则徐麾下清军对抗英军刺刀,陈亨根据蔡李佛拳派中的拳术和刀法,研创出这门适于水战的蝴蝶双刀实战技法。

最初的蝴蝶双刀,设计独特,刀身长度等同前臂(约40-50),护手带钩,交叉放置形似蝴蝶,便于隐藏衣袖或长靴中。

蝴蝶双刀实战技法以‘转腕绞刀’为核心,强调贴身后双刀如蝶翼翻飞,专以双刀交叉格挡和钩锁枪械为主,在进一步突刺破防后,贴身出刀断筋斩颈,专攻咽喉、手筋、肘部等要害的狠厉杀法,在对抗英军的刺刀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蔡李佛也成为了近代中国,首个将双刀术系统化应用于军事实战的门派。

至于咏春八斩刀的传说,也有说源自佛山琼花会馆被毁(1858年)后,反清武术家四处流散,使得八斩刀技法始外传民间,关于首部系统文献,出现于1920年代1927年广州的《咏春拳械录》,其手稿中详细记录了八斩刀十二式。

不过自鸦片战争以后,岭南双刀术再没有出现过在大规模的战场上,偶尔有小规模的械斗,多出于六扇门或是江湖械斗乃至水警剿匪。

清中晚期,江浙和粤桂等地的水警或水军中,曾配备过制式双护手刀,采纳了蔡李佛的蝴蝶刀,因其刀型较小,方便携带,适合水战中游泳、潜水和突袭等多种作战环境。

当然,因为是水战,其刀型要相对略窄,比咏春拳派中的蝴蝶刀更为细长尖锐,整体偏向于蝴蝶刀和刺刀的综合体。

所以,尽管黄飞鸿和林世荣被两艘快船拦住,只要他们趁其不备,快速制服带着三只短枪的湘军后,其余的湘兵即便再多,其手中的兵刃也会因为不适合水战,被师徒两人的护手双刀完克。

更何况,他们现在要做的,便是挨个搜查,完全不知黄飞鸿师徒已经虎视眈眈,看着王道的策应,随时准备出手。

自天地会到洪门,从洪门至武门,真正使双刀的高手,无一不是善于隐藏,只在生死一线之际,才会骤然拔刀。

双刀术的关键,不在于杀伐,而在隐藏和突袭。

岭南的双刀术,自创立之初,便定位于便于携带,易于隐藏,只可用于实战,不擅表演套路,其被视为刀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因为藏,对手便会大意甚至轻视,如此绝地反击的效果才会最佳,一旦出刀,便意味着绝不留手,甚至有性格狠辣者,会选择将目击者统统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