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宇文泰的府兵制(第2页)
宇文泰手指轻敲案几,思索道:"六位实权柱国的人选...李弼善战,可为兖州刺史;窦泰稳重,可镇豫州;赵贵勇猛..."
杨侃补充道:"尉迟炯虽年轻,但治军有方,可任梁州刺史;王罴老成持重,颖州交给他最为稳妥;豆卢宁熟悉洛阳,可为洛州刺史。"
宇文泰点头赞许,心中却在权衡:这些将领各有背景,如此安排能否平衡各方势力?特别是元欣这个虚职,虽为安抚元氏,但恐怕会引起其他将领不满...
正思索间,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宇文护未经通报便闯了进来,看到卢辩和杨侃在场,脸上闪过一丝不悦。
"叔父,"宇文护草草行礼,"听说您要设立八柱国?侄儿愿为您分忧!"
宇文泰眉头微皱。这个侄子只有些小聪明,自从劝退贺拔岳之后,近来更是骄纵。他沉声道:"护儿,军国大事,岂可如此莽撞?"
宇文护不服:"侄儿跟随叔父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为何不能位列柱国?"
卢辩和杨侃对视一眼,默契地保持沉默。殿内气氛一时凝滞。
宇文泰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不悦:"阿护,你年纪尚轻,需多加历练。我任命你为小冢宰,辅佐我处理朝政,这责任不比柱国轻。"
宇文护还想争辩,但看到叔父严厉的目光,只得悻悻退下。走出殿门时,他回头瞪了杨侃一眼,心中暗恨:都是这些文人挑拨,叔父才会如此待我!
待宇文护离开,宇文泰叹道:"让二位见笑了。"
杨侃谨慎道:"小将军年轻气盛,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卢辩则直言:"主公,府兵制关键在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若任人唯亲,恐难服众。"
宇文泰目光一凛,随即笑道:"卢公所言极是。此事就按二位所议办理。"
当夜,宇文泰独坐书房,再次细读兵制方案。烛光摇曳,映照着他刚毅的面容。他深知,这套制度虽能解燃眉之急,但长远来看,或许会埋下隐患。特别是那些手握兵权的柱国和大将军,真的会永远忠于自己吗?
"先渡过眼前难关再说吧。"他喃喃自语,"高欢在河北虎视眈眈,贺拔岳占据山东,我若不能尽快稳固根基..."
与此同时,晋阳城内,齐王高欢正在校场检阅新训练的"百保鲜卑"。这些精锐士兵个个身披重甲,手持长矛,在月光下操练,气势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