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孝敬文化:楚氏纪念堂发起人楚春起
黄河岸边的守望者,乡土文学执着者,用艺术谱写真善美。
关于孝敬文化,民俗歌谣,从家族丰碑说起。
百家姓中,楚氏家族的故事,一个感恩血脉的家族子弟,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开始了寻走,他和他的同族兄弟全国奔波,为建设楚氏纪念堂筹集资金。
终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落成。
楚氏纪念堂位于黄河南岸,紧靠黄河灌溉支流刘李河贾许干支渠。
东边是杨柳小学和杨柳中学文化基地,精神文化民俗孝敬。
我们在家族族谱里记下这个名字——楚春起,楚氏二十三世子孙……
——题记
在黄河奔腾不息的涛声里,流淌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也孕育出了无数坚守乡土、传承文化的守望者。楚春起,这位楚氏家族的二十三世子孙,便是其中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对家族、对孝敬文化的执着与热爱。
楚春起生长在黄河岸边,那片广袤而厚重的黄土地,赋予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对家族深深的眷恋。他自小就听着长辈们讲述家族的过往,深知楚氏家族的血脉源自山西大槐树。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明朝时期,因战乱、灾荒等因素,朝廷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楚氏先辈们从山西大槐树出发,背井离乡,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黄河岸边的杨柳镇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当时,移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家族延续的期望,在新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
后来,又有部分家族成员为了谋求生计等原因,在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迫于生活压力和社会动荡,迁徙到了东北等地。尽管身处不同的地域,但楚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对家族根源的记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家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而孝敬文化更是家族得以延续和繁荣的精神纽带。在他的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修建一座楚氏纪念堂,以此来铭记家族的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楚春起毅然踏上了寻根之旅。他和同族的兄弟们走遍了大江南北,为建设楚氏纪念堂筹集资金。
楚春起为修建楚氏纪念堂筹集资金,付出了诸多艰辛且不懈的努力。他深知资金对于修建纪念堂的重要性,在家族内部,他以身作则,积极带头捐款,用实际行动为族人们树立了榜样。他不仅拿出自己的积蓄,还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修建纪念堂的意义,带动他们也为家族事业贡献力量。这种带头作用激发了家族成员们的热情,让大家更愿意参与到捐款行动中来,家族人丁每人捐款出资100元,形成了初步的资金积累。
为了从知名人物和企业中寻求赞助,楚春起带领家族里的年轻一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他们广泛查阅资料、打听消息,整理出一份详细的潜在赞助者名单,并对每个人物和企业的背景、兴趣爱好以及过往的公益行为都进行了深入了解。这一过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楚春起毫不懈怠,他明白只有充分了解对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争取到赞助。
对于与楚氏家族有历史渊源的知名人物,楚春起亲自撰写情真意切的信件。他在信中详细介绍家族的历史文化、迁徙历程、修建纪念堂的意义以及面临的困难,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家族的热爱和对对方的期许。这些信件,他常常反复修改,力求将家族的故事和自己的诚意完美地传达给对方。他还会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调整信件的内容和语气。当信件寄出后,他耐心等待回复,对于有回应的人,他会进一步通过电话或见面的方式,深入沟通,加深对方对家族事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