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子文艺 作品
第318章 咏唱草根风采荣耀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百花齐放。
——题记
河子蹲在打谷场边的老槐树下,指尖捻着半片枯黄的玉米叶。风从塬上滚下来,掀动他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也掀动场边那排歪歪扭扭的晾晒架——上面挂着的不是谷物,而是用麻线串起的稿纸,墨迹被日头晒得发乌,却在风里簌簌作响,像一群展翅欲飞的灰雀。
“河子哥,又在晒你的宝贝疙瘩?”二婶挎着竹篮从地头回来,篮子里的红豆角坠得竹编缝隙咯咯响,“这天眼看要变,别让雨浇了,你爹要是知道你又在这些纸片上瞎耽误,保准打断你的腿。”
河子咧嘴笑,露出两排被烟袋油熏黄的牙:“二婶你看这字,经了日头晒,墨气才活泛。就像咱地里的谷子,不晒透了,打下来也不压秤。”他伸手把最底下那张稿纸往上提了提,纸角已经被露水浸得发卷,上面写着“《塬上秋》第三章”,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执拗的劲。
谁也说不清河子是从啥时候迷上写字的。三十年前他还是个半大孩子,跟着货郎担走了三十里地,换回来一本缺了封面的旧书,蹲在磨盘上看了三天三夜,把书页都翻烂了。后来他去县城卖粮,别人忙着喝酒吹牛,他总往废品站钻,五分钱一斤的旧报纸,他挑挑拣拣买回一捆,晚上就着煤油灯抄上面的故事。
“写这些能当饭吃?”爹在世时总骂他,“你看村东头的栓柱,出去打了三年工,盖起三间大瓦房。你呢?除了这一箱子废纸,还有啥?”河子不顶嘴,只是默默把稿纸收进木箱,第二天照样扛着锄头下地,晚上继续在煤油灯下写。
变故是在那年秋收后。县文化馆的老李来乡下采风,误打误撞进了河子家那间低矮的土坯房。当时河子正在给刚写完的《晒秋图》结尾,老李拿起稿纸,借着窗台上那盏昏黄的节能灯看了半晌,突然一拍大腿:“河子,你这字里有土腥味!有咱黄土地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