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西游记的沉淀(第2页)
在功德堂内,我翻开布满虫蛀痕迹的《镇海寺志》。光绪二十三年的记载令我驻足:运河泛滥时,浑浊的洪水如猛兽般扑向堤岸,村民们高举着孙悟空的金箍棒模型冲向堤坝,齐声高喊"定海神针镇水怪"。领头的老族长甚至在腰间系上仿制的虎皮裙,模仿悟空腾跃的姿势鼓舞士气。最终,这场惊心动魄的抗洪以成功堵口告终。泛黄的纸页间,我仿佛看到了先民们在灾难面前,将神话传说化作精神武器的智慧与勇气。
雨渐渐停歇,阳光穿透云层,在大雄宝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七彩光晕。佛堂内,几位老妪正在诵读《心经》,她们布满皱纹的手虔诚地拨动念珠,口中念念有词。其中一位李阿婆告诉我,她从小听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长大,如今每次遇到烦心事,就会想起唐僧师徒的坚韧。"取经路上那么多妖怪都不怕,我们这点困难算啥?"她布满老年斑的脸上,笑容如同寺前盛开的紫藤花般灿烂。阿婆还说,每年农历六月六,寺里都会举办"西游故事会",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讲述那些口耳相传的改编故事——猪八戒帮村民耕地、白龙马驮着病人求医,神话与现实在这些故事里水乳交融。
漫步在寺后的竹林,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传说。忽然,我发现竹林深处有一座废弃的石塔,塔身布满青苔,依稀可见雕刻的八戒扛耙、沙僧挑担的图案。明澈法师说,这是明代信众为纪念"西游传说"所建,历经战火与风雨,如今只剩残垣断壁。但即便如此,每年正月十六,仍有村民来此供奉供品,祈求平安。一位正在打扫的小沙弥补充道:"去年有位老木匠,用塔上掉落的石料雕了套迷你版'西游取经组像',现在就摆在客堂里呢。"
傍晚时分,寺里传来晚课的钟声。我站在观音殿前,看着信徒们鱼贯而入,突然意识到,《西游记》在镇海寺的沉淀,早已超越了故事本身。它既是百姓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就像寺里那口明代铸造的大钟,每次敲响,声音穿透云霄,余韵悠长,将人们的祈愿带向远方。钟身铸刻的《心经》经文旁,还凿刻着"齐天大圣保平安"的民间祝语,宗教教义与世俗信仰在此奇妙交融。
夜色渐浓,我躺在寺内客房的木床上,听着窗外运河的浪涛声,思绪万千。遥想当年,吴承恩在淮安的书房里挥毫写下《西游记》时,或许不曾想到,这部作品会在数百公里外的镇海寺,与当地百姓的生活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不再是文人笔下的奇幻小说,而是化作了一种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个在这里生活的人的血脉中。镇民们编竹篮时会编上猴毛纹样,孩子学走路时老人会念叨"学沙僧稳当些",这些不经意的细节,都是《西游记》生命力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