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走访茅盾先生故居和纪念馆
茅盾文学奖,中国文学艺术绽放。
——题记
初夏的风带着江南特有的湿润,拂过乌镇西栅的青石板路。草儿攥着一本泛黄的《子夜》单行本,站在财神湾畔的石阶上,望着对岸那座被绿藤缠绕的白墙小楼。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响,像是在召唤着远道而来的访客——那里便是茅盾先生的故居,也是他此次文学寻访之旅的第二站。
一、林家铺子的烟火人间
穿过东栅的石板巷弄,茅盾故居的黑漆木门静静立在巷尾。门楣上"茅盾故居"四个鎏金大字,是沈雁冰先生晚年亲笔题写,笔锋间藏着文人的温润与刚毅。推开门,天井里的石榴树正开得热烈,朱红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把碎玛瑙。
"这院子原是先生祖父沈恩培的居所,光绪年间建的呢。"讲解员是位扎着蓝布头巾的乌镇姑娘,声音里带着水乡特有的软糯,"先生出生在东厢房,小时候常在这里听祖母讲《红楼梦》的故事。"
草儿跟着走进东厢房,靠窗的梨花木书桌还保持着原样,抽屉里整齐码着几支毛笔和砚台。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少年沈雁冰穿着长衫,站在父母身后,眼神清亮得像乌镇的河水。"先生10岁那年父亲去世,是母亲陈爱珠教他读《三字经》《千家诗》,还让他临摹颜真卿的字帖。"姑娘指着书桌一角的砚台,"这方砚台就是先生少年时用的,你看边缘的磨损,都是他日课留下的痕迹。"
草儿凑近细看,砚台边缘果然有细密的凹痕,像是被无数次研磨的墨锭磨出来的。他忽然想起自己在黄河岸边的旧屋,那张用了十年的木桌也有类似的痕迹,是他无数个夜晚趴在桌上写稿,笔尖在桌面刻下的印记。原来无论南北,文字的修行都藏在这些细微的磨损里。
转过天井来到正厅,墙上挂着先生中年时的照片。那时他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穿着西装,却在领口系着传统的绸带,像极了他笔下那些在新旧思想间挣扎的知识分子。展柜里陈列着先生主编《小说月报》时的手稿,蝇头小楷写得一丝不苟,旁边还贴着他修改的批注:"此段需添市井气,如乌镇米行的吆喝声"。
"先生写《林家铺子》时,就住在这屋里。"讲解员指着西厢房的床铺,"那时是1932年,他刚从上海避难回来,每天坐在窗边看对面的杂货店,听老板和顾客讨价还价。那些对话后来都写进了小说里,比如'一角洋钿买两包',都是乌镇真实的叫卖声。"
草儿走到窗边,推开雕花木窗,对面果然有间小小的杂货铺,老板娘正用吴侬软语招呼客人。阳光穿过窗棂落在铺着蓝印花布的柜台上,恍惚间竟与《林家铺子》里的场景重合。他忽然明白先生为何能写出那样鲜活的市井百态——他的笔尖从不是悬在空中的,而是深深扎在烟火人间里,把柴米油盐的琐碎都酿成了文字的醇酒。
二、纪念馆里的时代笔锋
从故居出来,沿着石板路往南走百米,便是茅盾纪念馆。灰瓦白墙的建筑临水而建,像一本摊开在运河边的大书。馆前的青铜雕像上,先生坐在藤椅里,手里握着钢笔,目光越过水面望向远方,仿佛仍在凝视着他笔下的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