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子文艺 作品

第351章 北京情缘爱到永远

长城结缘,恩爱顺义。

——题记

四月的北京,树梢刚蘸上点新绿,风里还裹着残冬的冷意。顺义区李桥镇的洁净服装厂却像座烧得正旺的火炉,车间里的蒸汽混着布料的棉香,在吊扇的搅动下弥漫成一片朦胧。刘菲站在更衣室门口,把印着“北京晚报”的采访证别在毛衣外头,证卡上的照片被汗水浸得发皱,倒让她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显得更亮了。

“刘记者?”

身后传来怯生生的招呼声,刘菲回头时,正撞见个穿蓝色工装的姑娘。女孩手里的线轴“哐当”掉在水泥地上,滚出老远。她慌忙蹲下去追,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露出半截瓷白的脖颈,倒比车间里新到的坯布还要干净。

“我是柳絮,厂长说让我带您熟悉环境。”女孩抱着线轴站起来,指尖沾着几缕银灰色的线头,像落了场没化的雪。她的工牌晃了晃,“实习生”三个字的墨迹还新鲜,边角却已磨得起毛。

刘菲递过包纸巾:“叫我刘菲就行,不用这么客气。”她注意到女孩的解放鞋,鞋帮上沾着星星点点的布料碎屑,“刚来没多久?”

“三个月零七天。”柳絮答得飞快,又猛地低下头,声音细得像缝纫线,“好多工序还做不好,昨天锁边机还扎了手。”她把受伤的食指蜷起来藏在掌心,却还是露出了创可贴的边角。

车间里的缝纫机哒哒作响,像无数只春蚕在啃食桑叶。柳絮引着刘菲往前走,路过熨烫区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她指着传送带上的白色防护服说:“这些都是给冬奥会场馆做的,您看袖口的魔术贴,得贴三次才合格。”她伸手比划着,手腕转动时,刘菲看见她小臂上有片浅褐色的烫痕。

“烫的?”

柳絮慌忙把袖子往下扯了扯:“没事,刚开始不熟练,熨斗碰了一下。”她忽然抬头笑了,眼里闪着光,“但一想到运动员能穿我做的衣服,就觉得值。我老家在张家口,离赛场就一百多公里呢。”

刘菲在采访本上记下这句话,笔尖划过纸页时,忽然想起十年前的自己。那时她刚毕业,住在通州的地下室,每天抱着采访本挤三小时公交跑新闻,也曾在深夜的编辑部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错别字掉眼泪。

接下来的日子,刘菲跟着柳絮学手艺。柳絮的手像有魔力,穿针时眼睛都不眨,线头在布面上跳着舞就连成了线。刘菲却总出错,锁边时把自己的袖口缝住三次,钉纽扣时还砸到了拇指。

“您别着急。”柳絮把自己的顶针摘下来给她,那枚银色的圆环上,已经磨出了细密的纹路,“我妈说,针线活儿得跟布料处成朋友,它才肯听话。”她蹲在地上帮刘菲拆线头,阳光从天窗斜照下来,在她发间织了层金网。

午休时,车间里的人渐渐走空。柳絮从布包里掏出个铝饭盒,里面是咸菜和馒头。她把馒头掰了一半递过来:“食堂的菜太咸,我妈从老家寄的咸菜,您尝尝?”

刘菲咬了口馒头,咸香的味道里混着阳光的气息。她看着柳絮低头啃馒头的样子,忽然问:“怎么想来北京?”

“我妈以前在村里的缝纫组上班,她总说我手稳,适合干这个。”柳絮的筷子在饭盒里划着圈,“这里管吃住,能攒下钱给我弟交学费。等实习结束留用了,我就能把我妈接来,让她看看天安门。”

刘菲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她想起自己刚入职时,住在月租八百的地下室里,每天晚上对着天花板发誓,一定要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那时她总觉得北京太大,大得像片没有尽头的海,直到此刻看着柳絮眼里的光,才忽然明白,正是无数这样的微光,才把这座城市照得亮堂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