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琪亚娜忽然想到什么,于是对陛下:陛下,听说大明人才多(第2页)
三月十的贡院外,举子们的儒巾挤成一片灰云。
琪亚娜裹着安蕾娜娅送的狐裘斗篷,在人群里格外扎眼——狐裘的毛沾了些草屑,那是临行前安蕾娜娅亲手帮她拂过的,说“带着草原的气,能让汉人知道你是为瓦剌求人才”。
她要找的不是“状元榜眼”,是那些被科举“规矩”筛掉的人。比如在墙根下写“水车改良法”的穷书生,比如蹲在路边给乞丐治箭伤的游医,这些人在大明或许“不合时宜”,到了瓦剌,却可能是安蕾娜娅最需要的“救星”。
晌午的日头晒得人发晕,她在巷口撞见个跛脚货郎,正用算盘给小贩算“一匹布换多少颗鸡蛋”,算得比谁都快。货郎叫周七,因跛脚考不了武举,又嫌八股文“不如算盘珠子实在”,索性走街串巷讨生活。
“你这本事,在瓦剌能当‘粮草官’。”琪亚娜蹲下来,用瓦剌语混着汉语跟他比划,“安蕾娜娅说,谁能让牛羊过冬,就把最俊的母马赏他。”
周起伊愣了愣,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母马就算了,若真能让牧民不挨饿,我倒想去瞧瞧草原的星星——比京城的亮吗?”
躲在街角的朱祁钰忽然笑了。安蕾娜娅的“赏母马”,周七的“看星星”,原来天下的人,所求的不过是“被需要”而已。
于谦递上的奏折里,把瓦剌的困境列得清清楚楚:安蕾娜娅已暗中送来了“草原盟约”,承诺若大明愿派人才相助,瓦剌将以“每年三千匹良马”交换,且永不与鞑靼结盟。可徐有贞把奏折拍在案上:“一个瓦剌女人的话能信?当年也先也说过‘永不犯边’,结果呢?”
朱祁钰没说话,只把琪亚娜画的瓦剌地图推到众人面前。地图上,安蕾娜娅用红炭笔圈出了三个地方:“此处可屯田”“此处能造水车”“此处宜建驿站”,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求大明先生教”。
“安蕾娜娅比也先聪明。”他指尖点在“驿站”二字上,“她知道,光靠马刀守不住草原,得靠能让牧民活下去的法子。这些人才去了,不是帮瓦剌变强,是帮他们学会‘不打仗也能活’——这比派十万大军去防着他们,划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