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佛门神通
《大智度论》有云:“菩萨为度众生,故求神通。”
在大乘教义中,神通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不再是需要被谨慎隐藏的“副产品”,而是菩萨行道的“方便法门”。
为了救度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芸芸众生,菩萨必须具备种种不可思议的能力。
于是,神通的修行和运用,被赋予了慈悲的内核。
佛门神通也因此逐渐演化出两大主流路径。
一类是降魔卫道,如怒目金刚,修的是无上伟力,神通一出,天崩地裂,威势无匹,此为“显宗”法门。
其力量直接作用于外部世界,旨在破除外在的邪魔与障碍,为众生开辟一片清净修行之地。
另一类,则专攻神魂心识,如慈悲菩萨,修的是普度众生,神通之妙,润物无声,可直抵人心,此为“密宗”心法。
密宗一脉,尤其深受《楞伽经》等强调“万法唯识”思想的经文影响,认为一切外境皆为心识所现,改变众生的根本苦厄,必须从其心识入手。
而这“入梦心禅”,便是密宗心法中登堂入室的标志性神通。
它不求山崩海啸的威能,这不仅需要施法者有极高的禅定功夫,更需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慈悲心。
因为他人的识海充满了未知与混乱,一旦被其中的负面情绪、邪祟煞气所困,施法者自身的神念亦有沉沦之危。
罗宇心中暗自比较。
李浩然的功德香火之道,与佛门的修行之法,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都是入世修行,力量都源于“众生”。
但其根源与归宿,却又截然不同。
李浩然的儒门正道,是收万民感念,聚香火愿力,铸就自身之道,最终成就的是受天地认可的“神位”。
其力量,源于外,聚于己,是“成为神”。
而罗宇记忆中,曾遇到过一位佛门大能,却并非如此。
他不立神像,不求香火,因为他认为,“佛”不在庙堂,而在人心。
行走世间,救死扶伤,传播善念,并非为了收集某种力量,而是为了“点化”。
那位大能认为,佛性人人本自具足,众生皆有灵慧,只是被俗世尘埃、无明烦恼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