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墨 作品

第二十六章 文武之别(第2页)

“文人因为所修功法不同,表现出来的能力完全迥异,有些是儒家的功法,讲究治世,可以沟通天地,使治下风调雨顺,有些是修兵家典籍的,可以大范围鼓舞士气,有些是修道家秘典的,可以招风引雷,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就像我们习武之人,即便是修行同一种功法,根据所使用的兵器,表现出来的招数也是各有不同。”

原来如此……

刘毅大致弄清楚了为什么这些文人法系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等级划分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花样太多,不好比较,比如说一个是练纵横家功法的,一个是练医家功法的,这个怎么比?

另一个是不像武者的外在表现这么明显,有些可能还是见效很慢的功法,比如说儒家住修治世的,风调雨顺百姓和谐,是他运气好还是能力强?没个几年完全看不出来。

所以大汉用人才是靠推荐,实在是因为隐藏太深,不是熟悉的人完全不知道底细……

这样一来就解释得通了。

何秩的一番话解开了刘毅的另一个疑惑。他之前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汉末的文官在位大佬基本上都是毫无作为,若是前世倒还勉强能解释,但是在这个世界,就明显不大合理。

现在看来,目前身居高位的那一波子人,大多数都是修治世的,或者是修纵横、修名家,耍嘴皮子的。在和平的情况下,个个都是嘴强王者,一动手就懵了。

还有一点,汉朝经常是一发生天灾就搞三公,以前是觉得皇帝找借口,现在看来,说不定还真是有所缘故,三公之责中是有调理阴阳的,现在发生了天灾,要么是三公当中某个没尽力,要么就是能力不行搞不定。罢免也是顺理成章。

就连太尉都经常“因寇免”,青州地面上的文官面对黄巾束手无策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那些世家,恐怕在拼命进行人才转型吧……在初期大放异彩的,几乎都是那些没有什么功法可挑选的平民,寒门子弟,只能有什么练什么,反而抓住了机会。

“多谢何兄解惑!”刘毅向何秩一举杯,“不知何兄今后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