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全国十分之一的兵力(第2页)
刘毅琢磨着,现在用精锐枪兵阵对付没什么聪明人的黄巾军劣势还不明显,等到以后对付手下有着各类谋士精通兵法的诸侯,一不留神就要吃大亏。
所谓的兵法是什么?
就是用天时地利来压缩对方的战斗能力,提高自己的优势。
这也是很多时候打仗都是双方“对峙数月”甚至“数年”的原因。就是因为双方都是精锐对精锐,谁都舍不得损耗,总想找机会让对方的精锐失去他们的长处,或者增加己方的优势,这才不得不对峙。
所以后来刘毅已经醒悟过来,任何的兵种,都有其缺点,即便是他把长枪方阵弄得再牛逼,最多就是在第一次出场或者说前几次出场,或许能打对方一个出其不意,大占便宜。
但是只要对面的谋士是正常的智力,在输了几次后,自然就会开始琢磨和想办法反制。
在华夏几千年战争史上,各种特殊的强大兵种都曾经昙花一现,但是最后的结果却都还是被“普通兵种”取代。
为啥那些普通兵种能笑到最后,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短板,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战争里,那些优点和缺点一样分明的兵种如大象兵、藤甲兵,最终还是被实战淘汰。
因为越强大的兵种,成本越高,只要被对方抓住一次机会,不说是打败,只需要兑子,就足够改变局面。
兵法的本质就是“扬长避短”,而任何兵种都有其缺陷,所以在华夏古代战争史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敌兵种”,只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
最经典的就是庞涓和孙膑的决战。
事实上当时庞涓手中的魏武卒战力远在孙膑的手下士兵之上,却被孙膑拉长战线后让魏武卒中的多兵种配合分离成单兵种,因为魏武卒重甲负荷高,最终被用地形优势活活玩死,这就是最经典的“扬长避短”。
因此,他最终还是放弃了搞出一个“无敌兵种”,此后所向披靡的幼稚想法,决定还是老老实实的随大流,走堂堂正正之势。
主流的刀剑兵虽然在开阔平坦的地形上确实打不过成建制的枪阵,但是适应性广,不挑战场,什么场合都能用,无论对手是什么兵种在什么战场都有一搏之力。
而关羽根本不知道面前的刘府君曾经搞过枪兵,他对刘毅以刀盾和弩兵为主没什么意见,也觉得这样的组合不错,虽然弩兵比弓兵受一些局限,但是只要弩到位,弩兵训练成型极快,短时间内更能形成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