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利益之网(第2页)
赵明远缩在角落的绣墩上,活像只被吓的鹌鹑。他不断偷瞄李通判,不敢言语。
秦思齐静静站着,目光落在书架上那排崭新的《大丰律》上。这些装帧精美的典籍与屋内陈设格格不入,像是从未被真正翻阅过。
"说吧。
"李通判突然开口,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公堂上传来。他依然没有转身,只是抬手取下书架最高处的一个黑漆木匣。
秦思齐从怀中取出那封信,双手呈上:
"谢大人引见之恩。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
"但学生以为,读书人当以真才实学为本。
"
木匣
"咔嗒
"一声打开。李通判终于转过身来,严肃的面容上突然绽开笑容,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像是终于等到鱼入网的渔夫。这个笑容让人看起来莫名让人脊背发凉。
"好一个真才实学。
"李通判用信笺轻轻拍打掌心,
"你在县试的答卷我看过,'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他突然逼近一步,
"可你没写后半句——'民无信不立'。
"明明知道考试答案,知道考了第几名。但还是问秦思齐考了第几名。
秦思齐压着内心的恐惧回复者:
"学生不才,侥幸得了案首。
"
"侥幸?
"李通判突然大笑,猛地收住笑声,
"你是想图谋更大的利益。
"
秦思齐感到有冷汗顺着脊梁滑下,但他依然挺直了腰背:
"学生愚钝,请大人明示。
"
"你的财富在这里。
"李通判突然用戒尺指向赵明远,吓得后者差点跪了下,
"在你身边这些达官显贵之子身上。
"戒尺又转向窗外,
"在那你哪些族人身上...
"
秦思齐不知何故,冒出秦夫子的面容,对着他说:“农门之子,必早具慧识,方可得资财之助。夫贫者,处身困境,若繁星隐于暗夜,欲求显耀,非得其径不可。如王戎早慧,七岁观道旁李树,诸儿竞逐取之,唯戎不动,言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验之果然 。其幼年便善察、能思,见微知著,此乃早慧之证。贫寒子弟,如无这般慧心,仅恃劳力,欲脱穷困,难矣。盖因世间资财,常聚于善用智巧者之手。穷人若能于幼学之年,敏而好学,洞察事理,知晓取舍,方能脱颖而出,引人瞩目,继而获人赏识,得资源之援。所谓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早具聪慧,善于运用,方有机会突破贫寒之桎梏,于困厄中觅得生机,开启富足之门 。”
“但待有功成名就之时,藏拙着是必然,”当时不解其意,此刻却如醍醐灌顶。他抬头直视李通判的眼睛:
"大人是说...
"
"你比文焕聪明。
"李通判从木匣中取出一份名册,
"这是今年府试的考生名录,后面标注着家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