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绘画蓝图(第2页)
"赵伯父啊...
" 他在心里轻叹。这位富商的精明远超寻常商贾。他明知,赵伯父在利用他的才华开导教育赵明远,他也觉得甘之如饴, 因为这能为家族劈开一条生财的契机。唯有展现出足够的价值,让赵家觉得投资他秦思齐有利可图,白湖村才能得一处庇护。
可这层层考验,早已让他心力交瘁。白日里在书院应付课业,下学后与赵明远谋划茶事,深夜里还要苦读圣贤书,连梦里都是经义策论与茶引税法交织的幻影。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他日真能金榜题名,又能如何?大丰官制有避籍之规,他秦思齐纵是做了京官、外放地方官,也断无可能回到原籍任职。届时纵然功成名就,又能拿什么来直接庇护远在白湖村的族人?看到如此大的利益,那些盘踞地方的世家大族,岂会在乎一个远在天边的京官?地方官!
想到这里,他猛地坐起身。不行,必须另寻他法!
目光落在桌上未合的《大明会典》上,书页间夹着的一张纸条露了出来,那是他前日抄录的
"吏员铨选
" 条款。明代官与吏分野森严,官员异地任职,而吏员却多从本地选拔,虽无品秩,却掌握着地方政务的实际运作,钱粮征收、刑名案件、户籍管理,哪一样都离不开吏员的操办。若能让族里信得过的子弟进入县衙当吏,岂不是在地方官府中安下了眼线?
这个念头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他心中的迷雾。对!官员会调任,可吏员却是铁打的营盘。只要族里有人在县衙当吏,便能在赋税、徭役等事务上为族人争取余地,甚至在关键时刻通风报信,防范世家的倾轧。这比他将来一个远在他乡的官员更直接,也更可靠!
秦思齐重新躺下,双手枕在脑后,望着黑暗,白湖村的族人大多淳朴,未必能理解这其中的利害纠葛。若直接说
"要让子弟去县衙当吏,以图自保
",恐怕会引来非议,说他未做官便先学钻营。不行,得编一个让族人信服的理由,一个既能护住家族,又不损及他读书人清誉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