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新岁砺锋(2)(第2页)
未时至申时(13:00-17:00):在没有考试的时候。 这是一天中他最为专注、也最为“煎熬”的时段。他端坐在书院的公共书斋,摊开纸张,开始按照模拟考的要求,或者夫子布置的题目,撰写八股文章。构思、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
他刻意摒弃华丽的辞藻,追求义理的深刻和逻辑的严密。写完后,并不急于搁笔,而是反复诵读、修改,字斟句酌,直到自已觉得无法再改。
接着,便是与同窗的“互批互阅”环节。他主要与陆明会、赵明远,有时也邀请张成或其他几位用功的同窗,互相交换文章。秦思齐看别人的文章时,从立意、结构、破题、用典、字句,一一审视,毫不留情地指出不足之处,但也绝不吝啬真诚的赞赏。
当别人批阅他的文章时,他则虚心聆听,认真记录每一条意见,无论赞同与否。激烈的讨论常常在这个时段爆发,关于某个典故的用法,关于某句破题的优劣,关于义理的深浅,书斋里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声。秦思齐是其中最投入、也最善辩的一个,他将每一次讨论都视为提升的契机。所有讨论中无法达成共识或深有疑虑的问题,他会清晰地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疑义录”上。(就是问题本)
申时末(17:00): 书院课业结束。秦思齐并不立刻离开。他会带着“疑义录”,恭敬地前往夫子们休憩的“明伦堂”外等候,或者直接去请教当日授课的夫子。
他态度恭谨,问题却提得极其刁钻和深入,常常让夫子们也要凝神思索片刻才能解答。每一次解惑,都让他感觉拨云见日,对义理的理解更深一层。
酉时(17:00后): 踏着暮色归家。路上,他的大脑并未停歇,仍在反复咀嚼着白天的收获、未解的难题以及夫子们的点拨。回到家,简单用过母亲准备的晚饭(通常是粗米饭和青菜,或者族叔送来的鱼和肉),他立刻回到自已那间狭小却整洁的书房。
戌时(19:00-21:00甚至更晚): 油灯点亮。这是他梳理、沉淀、拓展和预习的时间。他将白天的笔记重新整理誊抄,将讨论的心得和夫子的解答补充进去,形成更系统的复习资料。他翻阅《破题要诀》和李文焕等人留下的笔记,印证、比较、汲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