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153章 下辖县的哀鸣(第2页)

话锋一转,手指轻轻点了点秦思齐刚呈上的那叠邻县急报,“疫疠虽在城内稍歇,然周边数县灾情惨烈尤甚,流民失所,饿殍遍野,瘟疫恐将复燃蔓延,恳请府尊大人速做决断,调拨钱粮药石,遣员驰援,刻不容缓!”

周知府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随即恢复如常,带着一种高瞻远瞩的架势:“李通判心系黎庶,本府甚慰。然武昌城亦如大病初愈,元气未复!城中数万张嘴嗷嗷待哺,秩序亟待稳固,此乃根本!若根基不稳,贸然外援,岂非自毁长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急报,语气变得沉重,“非是本府不恤县里之苦,实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府库空虚,人人皆知。李大人从那些义商处募捐来的银钱,是维系武昌城这口气的最后命脉!”

语气凝重道:“当务之急,是疏通命脉!码头!武昌九省通衢,码头不通,粮秣物资如何进来?商贸如何恢复?民心如何彻底安定?本府决议,即刻以工代赈!征召城中尚有气力的灾民、流民,全力清理码头淤塞,修复栈桥!工钱嘛…”

盯着李通判道:“就用李大人募捐所得支付!既赈济了灾民,又恢复了要码头,一举两得!待码头一通,外埠物资涌入,再议救援邻县不迟!”

李通判看着周知府轻飘飘一句话,就要拿走他用以支撑整个防疫体系运转、甚至可能挽救邻县无数生命的银钱!

他何尝不知周知府的算盘?武昌码头恢复是看得见的政绩,是他周知府运筹帷幄的铁证!而救援邻县,投入巨大,风险难测,功劳却可能被分薄,甚至可能因资源分散导致武昌不稳,成为政敌攻讦的把柄。

他想起瘟疫最烈时府衙深处紧闭的朱门和里面飘出的丝竹之声;想起自已在泥泞中挥动铁锹,在济疫坊彻夜巡查的身影;想起那高台上滚落的、为富不仁者的头颅…也想起城外那些在绝望中哀嚎的百姓。一股悲愤与无力感几乎将他淹没,但他没有勇气和这个时代抗衡,和光同尘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李通判没有反驳。他太清楚官场的规则和自已的处境。此番瘟疫,他赌上性命,搏得一线生机,却也树敌无数。

周知府在等着抓他的错处,那些被他砍了脑袋、抄了家财的巨贾背后之人,更是虎视眈眈。若此刻因救援邻县导致武昌城内钱粮不继,激起民变,或者码头工程延误,周知府只需轻轻一推,等待他的就是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