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157章 先成为自己的山(第2页)

在完成繁重的账目工作之余,秦思齐找到了新的学习途径。他利用整理归档旧公文、誊写新发政令的机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官府发布的各类时策政令。这些公文,大多出自府衙经验老道的刑名、钱谷师爷之手,或是省里、京城下发的邸报、宪牌。

他惊叹于这些文字的精炼与力量。一份关于“招抚流民,复垦荒田”的告示,寥寥数百字,便将朝廷的恩恤(蠲免赋税)、地方的职责(划拨荒地、贷给种子耕牛)、流民的义务(限期归籍、安心耕种)以及违令的后果(严惩不贷)阐述得明明白白,恩威并施,逻辑严密,让人挑不出错处,也生不出太多抗拒之心。

又比如一份关于“整顿牙行,平抑粮价”的宪牌,引经据典(常平仓法),分析利弊(奸商囤积居奇,民食维艰),提出措施(牙行登记造册、限定佣金、官府监督粜籴),层层递进,有理有据,既体现了朝廷的“恤民”之心,也照顾了正当商贾的利益,更将执行的责任巧妙地分摊给了地方府县。

还有关于“清理河工积弊”、“严查私盐贩运”、“整饬驿站驿传”等等政令。秦思齐发现,这些看似枯燥的公文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政治智慧和语言艺术。

如何将复杂的事情用最简洁、最权威、最不易被曲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平衡各方利益,明确权责,规避风险?如何引述律例、圣谕来增加权威性?如何措辞才能既达到目的,又不至于激起太大的反弹?这些,都是他从未在圣贤书中学到的,却是无比实用的“官场生存术”和“治理方略”。

他尤其留意那些由李通判亲自起草或批阅过的公文。李通判的文风,犀利中带着老辣,务实中透着圆融,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多方利益博弈的事务(如之前摊派富户捐输、强制征用大户空房等)时,其措辞之精准、尺度拿捏之到位、责任切割之清晰,让秦思齐不得不叹服。

他渐渐明白,李通判能在瘟疫中力挽狂澜,靠的绝不仅仅是勇气和运气,这份深厚的官场功底和娴熟的公文写作能力,才是他真正的依仗。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在沉默的算账间隙,贪婪地吸收着这些来自权力核心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