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192章 同窗宴(第3页)
此言一出,众人眼睛顿时亮了!这主意妙啊!既全了礼数,彰显了气度,又不至于让陷入财政窘境,还能进一步巩固秦思齐在武昌府读书人圈子里的地位和影响力!
秦茂才当即拍板:“好!就这么办!就在咱自家的秦记酒楼办!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好也让武昌府的人瞧瞧,咱秦家不只有文曲星,还有好产业!”
说干就干。当晚,秦思齐书房里的灯就亮到了半夜。他铺开红纸,开始撰写请柬。
既然要办,就要办得漂亮,场面要做足。他定下的原则是:只要在武昌府求学期间,有一丝交集的人,无论身份高低,无论中举与否,一律发出邀请!
此举看似铺张,实则深意存焉:一来显示他秦思齐得志不忘故旧,心胸宽广;二来,以他十六岁举人的身份亲自下帖,在武昌府地界上,谁敢不给这个面子?
他将邀请对象分为几个层次:
重中之重的人物:如蒙师周夫子、严教习、以及赵伯父解元,经魁等重要人物。这几份请柬,他决定亲自上门送达,以表尊崇。
一般的举人、秀才同窗:包括所有同年,以及府学、县学里相熟或有点头之交的秀才。这部分数量众多,交由办事稳重的堂哥秦思文和秦思武借着胥吏身份,对送帖礼仪熟悉负责送达。
蒙学时期的同窗、以及仅有数面之缘的普通学子:这部分人关系较远,但为了显示“广结善缘”的姿态,也一并邀请。交由秦明文和秦永财去送。
这一统计下来,连秦思齐自已都吓了一跳,竟列出了近一百五十份请柬名单!他从傍晚一直写到深夜,手腕酸麻,看着堆成小山的红帖,才真切体会到“人情世故”这四个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