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206章 建房仪式
地基完成后,便进入立木架的阶段,这是木作的核心。秦思齐新房采用恩施地区平民常用的穿斗式木构架。
先立柱,一根根早已由张木匠和徒弟们按尺寸刨削好的木柱(多为杉木,质地轻且直),被众人合力抬起,精准地安放在各自对应的基石上。
柱底与基石之间,垫上了事先打制好的柱础石。秦思齐的柱础石亦是青石所制,素面无华,仅做粗略打磨,其主要作用是隔离地面潮气,防止木柱根部腐烂。
柱子立起后,用临时支撑固定,放眼望去,新房的空间格局已初具雏形。正房三间,明间(正中)略宽,次间(两侧)稍窄,严格遵守着平民正房不过三间的礼制。
再架穿枋,穿斗式的特点在于不用大型横梁,而是用较细的穿枋穿过木柱上的预留孔洞,或将木柱串联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工匠们榫卯、木槌、墨斗、刨子齐上阵,叮叮当当,响声清脆。张木匠经验老到,指挥若定,确保每一根穿枋都安装得严丝合缝,水平竖直。框架逐渐成型,结构的力量感显现出来。
最后是上檩条和椽子。檩条平行于房屋的进深方向,架设在穿枋或柱头之上;椽子则垂直于檩条,密密地排列上去,间距大约在二十厘米左右,构成了屋顶的斜面骨架。到此,木构架全部立起,房屋的骨骼已然挺立。
接下来是砌墙与铺瓦,属于瓦作阶段。
砌墙。秦家新房的山墙(房屋两侧的墙)因为要承受部分屋顶重量,采用一顺一丁的方式砌筑砖墙。
砖是土窑烧制的青砖,虽大小颜色略有差异,但砌筑起来依旧美观。而前后檐墙则为了节省,下部用砖,上部采用了夯土墙。
夯土墙需用木板夹住,填入混合了稻草段的湿土,用木杵层层夯实,每层都要洒水压实,干透后亦十分坚固。秦思齐注意到,工匠们会特意将正房南面的窗洞留得稍大一些,以利采光。
铺瓦,这是遮风挡雨的关键。先是铺底瓦,凹面朝上的板瓦一行行仰铺在抹了泥浆的椽子上,瓦与瓦的搭接处用灰泥仔细抹平密封,防止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