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二)
回到家里,姚老妈责怪他怎么比平时晚回家。少华不敢说差点冲进河里,只是说半路车坏了,修车耽误了时间。姚老妈的语气缓和下来,问:“修车用了多少钱?够钱吗?看来每周要多给几块零用钱才行。”
“小毛病,用不了多少钱。”少华只好敷衍说。
生活还得继续,有时善意的谎言比真话好用。躺在床上的少华惊诧于自己说谎竟然脸不红心不跳,还“感悟”出这么实用的生活经验。“唉,少华啊少华,你何时变得这么圆滑世故了呢?”自顾自的小声嘀咕着,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与少华的“圆滑”相比,邓老师显然没有少华的通融。虽然他们之间只相差七岁,但一个是七零后,一个是八零后,有着明显的代差。邓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是八十年代,那时的农村还相对闭塞,89年台湾歌手费翔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红遍了大江南北,很快大街上就流行费翔的红色夹克,长头发。少华这一代出生后就没怎么饿过,虽然还是缺油少肉,但啃蕉树头是从来没试过的。而且随着***同志92年南巡,国家确立了进一步开放的总方针,大量的外来文化涌进,也开阔了他们这一代的视野,对于生活的一些问题不再死钻牛角尖。人活得相对比邓老师这一代自我很多。
邓老师这段时间都和秀梅在一起,作为情信的传递者,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她见面。每一次见面后,秀梅都邀他去自习室学习。他们都是穷家的孩子,出去逛街都是奢侈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句名言“无事不逛街,逛街必有损失。”于是自习室便成了他们最舒服的所在。在这里,环境优雅,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自习室,在漫射着柔软昏黄的路灯下,显得格外宁静温馨。温馨,是秀梅散发出来的,邓老师刚好感受到了。
这段时间,邓老师几乎忘掉了青芸带给他的痛,每天按时起床,晨读,跑步,上课,晚自习。只是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两眼空洞地望着天花板,不觉已泪湿枕巾。他知道,暂时还做不到心如止水般的平静,时不时还会浪高风急,暗流汹涌。欣慰的是秀梅竟然不知他失恋,还一再追问嫂子是何方人氏,姓什名谁。不知也好,省得她可能又热心过度,一次发烧她都把他照顾得像老母鸡保护幼仔那样,失恋了,岂不是整天围着他转,那样的话,就真搞出笑话了。邓老师很亨受现在这种状态,不远不近的,相处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