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七月半的灯光(第3页)
"妈,我...我今晚可能要在外面过夜。"刘思涵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我在肯德基,很安全,明天一早就回家。"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遇到什么了?"
刘思涵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不知道...我不确定...但我想我可能...看到了一些东西..."
"待在人多光亮的地方,别出来,天亮再回家。"母亲的声音前所未有的严肃,"回家前给我打电话,我去接你。"
挂断电话,刘思涵环顾西周,肯德基里现在只剩下零星几个顾客。角落里,一个背着大行李包的人正趴在桌子上睡觉;另一边的长椅上,两个穿着工装的年轻人分享着一份薯条,小声交谈;柜台前,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正数着零钱,犹豫着要点什么。
夜越来越深,店里的顾客换了一拨又一拨。刘思涵注意到,许多人似乎不是来用餐的,而是像她一样,在这里寻求庇护。服务员们对此习以为常,既不驱赶也不特别关注,只是默默地提供着热水和偶尔的微笑。
凌晨三点,店里只剩下几个无家可归的人。刘思涵毫无睡意,她紧盯着窗外,生怕那些可怕的东西会出现在玻璃外。一位年长的服务员走过来,给她换了一杯咖啡。
"睡不着?"服务员轻声问。
刘思涵点点头。
"七月半的晚上,很多人睡不着的。"服务员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店有规定,全年24小时营业不赶人,谁想待就待着。"
刘思涵惊讶地抬头:"你们...也知道今晚..."
服务员笑了笑:"城市里待久了,什么没见过?"她指了指角落里熟睡的老人,"老李每年这天都来,说他能看到马路上的'好兄弟'。我们不信这些,但尊重别人的信仰。"
刘思涵握紧了热咖啡,温度透过纸杯传到她冰凉的手心。她突然意识到,这家24小时营业的快餐厅,对那些无家可归者、深夜工作者或是像她这样遭遇困境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一盏黑夜中的灯,一个安全的港湾。
天色渐亮,街上的雾气散去,城市的轮廓逐渐清晰。刘思涵看着窗外开始出现的晨跑者,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给母亲发了消息,准备回家。
离开前,她向那位年长的服务员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
服务员摆摆手:"没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路上小心。"
走出肯德基,清晨的阳光洒在脸上,刘思涵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她回头看了看那家普通的快餐厅,黄色的招牌在朝阳下闪闪发光。
一周后,刘思涵在抖音自媒体看到一则报道:某市政府为了防止无家可归者露宿桥洞,用水泥锥铺满了市区几座桥梁下的空间。新闻评论区争论不休,有人称赞政府维护市容,也有人质疑这种做法只是掩耳盗铃,眼不见为净。
刘思涵关掉新闻,想起那个恐怖的夜晚和肯德基里温暖的灯光。她突然明白,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有多少人像那晚的她一样,需要一个容身之处;而那些24小时营业的店铺、不打烊的便利店、通宵的咖啡馆,它们的灯光对人世间无家可归的人来说,何尝不像那晚救了她的肯德基一样,
是黑暗中的希望之光。
她拿起手机,给母亲发了条消息:"妈,我这就回家,您带我去拜拜那些游魂野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