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鹿侯 作品

第七百八十三章 免盐银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三叉小说]

二百八十三万男丁。

咱刘狮子的元帅府也是好起来了。

“各地报至户衙,都是丁数,没有口数?”

“大帅,汉中蒋知府起初报上来的就是丁数,各府州县报上来的也都是丁数。”

承运解释完,轻轻笑出一声:“嗨,丁数对他们有用,能收丁银嘛。”

丁银。

刘承宗缓缓颔首。

这实际上是他的知识盲区。

丁银是民间叫法,它实际上是成年男性所要缴纳杂税的统称,里面很大一部分叫代役银,就是替代徭役的银子。

明朝有士绅优免,或者说所谓的官户优免,免的就是丁银里的代役银。

士绅和官户不需要做徭役,举人和秀才免两人劳役、两石丁粮。

丁粮其实就是丁银,尽管一条鞭法规定官府要收银子,但实际上官府为了便民,收税通常还是征收实物,征到的实物多了,再统一兑换银两,熔成官锭。

因为优免的原故,刘狮子从未给大明交过代役银。

当然,这也就他造反的早,崇祯四年,皇上就把秀才从士绅体系里踢出去了,他要是没造反,跟大哥也必须得交代役银。

以至于刘承宗根本就不知道,丁银要交多少。

“丁银主要是户口盐银和代役银,盐银为每亩每年三厘,代役银视户籍征不同银两,如匠籍的班匠代役银,每年是四钱五分银;类似的还有驿站、门子、轿夫、更夫之类。”

承运给刘承宗解释道:“一条鞭法以后,就都以白银折入田亩之中,官征官解,若无朝廷命令,便留存于地方衙门,至于怎么征的……张部堂应该比较懂。”

张献忠站得直挺挺地半天了,这会突然在税务上听见承运的话,愣了一下。

地方衙门的事,他懂个鸡毛啊?

但既然被提到了,咱老张也不怯场,伸手在身前边比划边说:“张相公立了一条鞭法,但刁民虽然没咱这么刁,也刁得很,谁管你征银不征银的,老子的地里又长不出银子。”

“因此地方官府都还是只能征实物,征来粮布,由官府跟商贾豪绅勾兑,兑成银子,熔成五十两一锭的税银,这么大个,费劲的很,分给弟兄还得切,官家足银一切,就成了一两值九百八十文的碎银。”

一听就没少抢,专业。

承运人都傻了,谁让你分享抢劫经验了?我的意思是你当过衙役!

但他扫视殿中众人,帅府本身的将校官吏,都多少有个抢劫犯的副业在身。

虽然此间多了外藩的领主们,但是像巴图尔珲台吉、摆言台吉、楚琥尔将军之类,也都是精通劫掠的专业人才,全是乌鸦一般黑,也没啥丢人不丢人的了。

也就河道总督陈奇瑜、巡盐御史孙振生、巡茶御使梁兴这寥寥几个正经人,他们的样子都像没听见一样。

承运放心了,这才抱拳道:“大帅,各地编了户籍丁数,便要定下一个丁银数目,没有这笔银子供应日常开支,地方衙门运转不起来。”

就在这时,巡盐御史孙振生出列行礼,道:“大元帅,户口盐银的征收,还要多加考虑。”

刘承宗示手让其详说,才明白这钱其实收的没有道理。

户口盐银起源于明初。

当时国家初定,北方残破,人口十不存一,又设有大量驻军,在军屯田之余,太祖皇帝就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食盐配给制度。

令天下百姓输米助军,只要把粮食运到边防,人人可以是盐商,盐运回各地,经府、州、县、乡、都、里各级,官府按户计口,十五以上叫大口,每月支盐一斤,以下叫小口,每月支盐半斤。

这个时候是无偿配给。

永乐年间,因宝钞通货膨胀贬值,为强制回笼宝钞,将实物无偿配给改为宝钞征收,仍旧是大口每年十二斤、小口每年六斤盐,每斤百姓要纳钞一贯。

当时一贯宝钞的官定市值为铜钱十二文,照这个价格,三口之家每年的盐税是三百六十文。

但是到正统年间,就开始不讲道理了,全国停止了食盐配给,但这一贯宝钞依然在收,成为实际上的人头税。

至弘治元年,盐钞银被放进了田税了,每亩征银三厘,这三厘一直叫盐银。

摊丁入亩。

至此,明朝的人头税在正统至弘治年间短暂出现,随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但这加征的三厘田税,一直以盐银的名字,延续至今。

孙振生被刘承宗任命为主管盐政的巡盐御史,必须得问问刘承宗对这事的看法,官府要不要进行食盐配给,配给要有具体解运章程,不配给的话,就是盐运由商,但这每亩三厘的盐银还征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