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鹿侯 作品

第七百八十三章 免盐银(第2页)

刘承宗当即摇头:“不征,既然在正统年间就不给配给食盐,还征这个干啥。”

孙振生刚要行礼,夸刘承宗两句宽宏仁义,话还没说出口,就听刘狮子补充道:“承运,户衙把这三厘加到田税里,不要用盐银的名字了。”

刘狮子看见孙振生欲言又止的表情,也只是笑笑,什么都没说。

大明这类苛捐杂税,主要是因太祖皇帝对旧田永不加赋、新垦田地永不起科的善政,把田税总额冻结。

其实这本身没啥,哪有永世不变的政策呢,后面的皇帝努力工作,像嘉靖那样,该清理田地的,把事情做好就是了。

那样即使作为税基的田地没有增加,也算藏富于民。

真正完蛋,还是害了失心疯的万历,分封一堆王田、养禄田,朝廷税基本来就不多,还让他的儿女都吃掉了。

所谓的盐银,就是文字游戏,它早就变成田地税了。

刘狮子没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限制,自然不会扭扭捏捏的把这个名字继续下去,他敢大大方方加税。

咱元帅府的田税就是高。

不过这倒是让承运有点不能接受,提醒道:“大帅,那田税可就每亩一分八厘银了。”

“一分八厘。”

刘狮子沉吟一声,翻看着案上的新编元帅府志,心中暗自权衡。

这个田税本身不高,相较于如今的大明各种加派之后,更是低得多。

但这不利于元帅府目前的情况。

元帅府志上不止有二百八十三万余壮年男丁,还有田地的具体数额。

陕甘青三省,共有四十七万三千七百五十六顷农田,等于四千多万亩。

但实际上这四十七万顷地,熟地只有二十二万顷,余下二十五万余顷,都是经过撂荒的生地。

全面地看,刘承宗发现早前挨骂的凤翔知府李嘉彦其实冤了点,人家的治理政绩,并未跌破元帅府官僚平均线。

甚至单拎出来,凤翔府那四熟六生的比例,还挺优秀。

毕竟元帅府这二十二比二十五的田地熟生,全靠西安府给吊着。

一个西安府就有九万八千八百余顷田地,其中撂荒的生地,仅有四百顷,还是被战争耽搁了。

若再算上华州、同州那几个渭河两岸的直隶州,元帅府八成田地,都在关中的渭河两岸。

非常直观。

既显示了渭河平原在整个西北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元帅府在自然灾害下,满目疮痍的土地。

三十一万顷田地,撂荒了二十五万顷。

最终,刘承宗摇头道:“这不行,太高了,不利于流民招垦,恢复生产。”

诚然,陕西目前大多数府、县,根本就没有恢复生产的基础。

但对刘狮子来说,与其定个高额的田税,到时候地方无法完征,还不如让田税稍低一点,恢复一点是一点。

至少像鞠思让那样的能臣,在地方上都能顶着有毒的环水,在庆阳府招募流民开垦田地,几年下来把地方上搞得还不错。

“就定在一分五厘,不要更高了,各县按府志上报上来的熟地数额征收,生地三年免征招徕百姓开垦,吏衙将生地开垦为熟地的成效,纳入主官考成。”

“盐银等各类杂税并入代役银,户衙商议章程,命各县按照田税总额,每两银子加征一钱,摊派给拥有田产百亩以上的富家,分个三等九则,分派数额。”

刘承宗说罢,用食指指节轻叩桌案,对承运强调道:“各县每年将代役银与次年预算随田赋运至府衙,经过知府核算,再拨划地方。”

这些征税要求,没什么新鲜的,其实基本上就是一条鞭法。

张献忠疑惑道:“大帅,这各县将代役银运至府衙,再由府衙拨给各县,这不脱裤……多此一举嘛!”

“那礼衙尚书觉得,该怎么办呢?”

张献忠一本正经的献计献策,开口却是格外的简单粗暴:“依卑职浅见,不如派兵巡查,有哪个龟知县多收税、乱花钱,就效法太祖皇帝,给他剥皮萱草。”

“你……”

刘承宗一时间哑口无言,浅见是个谦辞,但你这也有点太他妈浅了。

张献忠不是胡乱说话,一来他确实是这么想的,军队要比官员保险。

二来呢,他这么长时间刘承宗学不是白研究的。

刘承宗言必称太祖皇帝,整个就一副朱元璋最坚定的政治理想继承者的态度,举太祖皇帝旧例,就算说出再离谱的事,也不会让刘承宗生气。

他猜得真准。

刘承宗确实没生气,只是怀疑他的智力。

心中暗暗决定,将来有合适时机,把老张挪到刑衙去。

这确实也没啥好生气的,咱元帅府一帮子就会舞刀弄枪杀人放火的大头兵,平均素质就这屌样,装的像个人就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