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岛 作品

英语卷子(第2页)

与之相对的是,在不提前刷题或者提前了解题型的情况下,哪怕是数学系的博士,也未必就能在高中毕业多年后第一次答数学卷子时达到很高分数。别说140分,就是130分都未必能达到。

不过这一点区别也和学科本身的区别有一定关系。

大概英语能力在于对语言的掌握。一个单词认识就是认识,一句话能读懂则是能读懂;不认识的单词不会因为深思而变成认识的,没掌握的语法也不能通过深思而掌握。

而数学方面的能力偏向于解决问题,同时分支众多。在不清楚专门考察的解题工具的情况下,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去进行判断并找到思路。这一过程之中消耗的时间自然就比深谙题目常见思路的学生的耗时多了。然而考试偏偏又限时,消耗的时间长,自然就对拿高分不利。

不过这些分析都是后话。当时做题的感受就是,这个试卷的难度比我想象的要高一些。

阅读的各个文段的话题不同,一些偏生活,一些偏学术。这个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后期确实有在学术环境下使用英语的需求。

卷子中有一篇阅读是关于哲学中某一话题的讨论。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内容放在中文语境下也未必不抽象。文章之中涉及到了多个不同学者对于某一问题的观点,同时还夹杂着文章作者本人的看法。在读完之后居然不能一口气把后面跟着的小题做完,而是需要回到原来的文段之中查看比对并进行分析。

在我的某些模糊印象里,高中阶段的词汇量要求应该是3000或者3500词左右,不过这套卷子做下来感觉这个词汇量似乎并不足以完全覆盖需求。

至于其他方面,语法的考察和我印象之中的卷子比起来算是弱化了许多。边边角角的细节少了不少,比如冠词、介词和连词的使用。对于时态的考察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专门的强调。另外也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长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