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刀神 作品

第554章 完结遥遥无期(第3页)

在这个故事中,大环境对秦霸先的压迫是全方位的,从政治到社会,从舆论到人心,无一遗漏。

而秦霸先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也竭尽所能地进行了反击。

直到最后,他无奈认输,感慨英雄终究输给了残酷的世道。

这种强烈的压迫感,金庸的作品难以企及;

古龙的对抗张力则多局限于市井人物的小打小闹。

由此可见,《英雄志》在立意上确实有着独特的深度和高度。

第二幕将‘压迫’这一主题演绎到了极致,甚至比第一幕更加精彩,所以以祭天这样的情节来收尾,也显得合情合理。

而且,这个祭天应该是一场惊心动魄、打得天昏地暗的激烈场面,而不是简单地认输后被剥皮了事。

那么,《英雄志》是否真的没有破局之法呢?

其实并非如此。

继承秦霸先志向的是秦仲海,从故事逻辑上讲,卢云不参与这场激烈的纷争也未尝不可。

被称为‘人妻之友’的卢云,在故事中的角色定位有时显得有些模糊,意义不太明确。

他完全可以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如同摄像头一般记录下发生的一切。

让秦仲海和杨肃观拼个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伍定远作为调和派出来收拾残局,而卢云则可以着书立说,成为人们敬仰的圣人。

这样的结局,或许能让每个角色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毕竟,如今的卢云甚至连被祭天的资本都没有了,他手中已经没有足够的筹码来改变局势。

卢云这个角色,运用了类似《窦娥冤》的写法。

他掉崖十年后重返人间,却被世人遗忘,颇有几分六月飞霜的悲凉意味。

而秦仲海则更像是《赵氏孤儿》中的主角,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和仇恨。

卢云这样的人,似乎更适合成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他就像郑超麟。

也许,对于《英雄志》来说,最好的结局便是:

在经历了无数的浮华与沧桑之后,卢云成为门生满天下的山中宰相、世人敬仰的圣人。

他坐在宁静的书斋中,缓缓展开一沓洁白的宣纸,饱蘸浓墨,挥笔写下‘英雄志’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这段波澜壮阔的故事画上一个充满韵味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