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 乱作一团(第2页)
刘备没能捞到徐州,但他到了豫州还是挺受欢迎的。豫州前几年遭受袁术的横征暴敛,大家日子难过,听闻刘使君仁德,想来他当州牧一定比旁人更合适。
眨眼间,各地就又换了目标开战。
中兴元年也是一个不太平的年。
刘协被这波谲云诡的局势弄懵了,不明白他的爱卿们怎么又打起来了。
尤其是袁绍,为什么莫名其妙隔着兖州也要跑去打汉室宗亲刘备?
扶苏叹着气解释:
“袁本初有吞并一方的野心,只青州和冀州并不能叫他满足,自然会打上豫州的主意。”
刘协有些迟疑:
“可那刘备身上的豫州刺史,也是诸侯自封啊。”
自己这个皇帝还没说要让谁当豫州刺史呢,这群人倒是抢得欢。刘协回过味来了,袁绍是不是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扶苏说这样也好:
“袁绍野心勃勃,正可消耗他的兵力。等到他们两败俱伤,陛下就可重新任命一个刺史过去了。”
刘协恍然:
“也对,那就这样吧!”
言语间完全没觉得让刘备也成为两败俱伤之一有什么问题,汉室宗亲怎么了?汉室宗亲也不一定是向着他的,伤了就伤了。
东边的热闹,西边是凑不上了。
刘表心里有点不高兴,这一天天的怎么都是事?袁术什么时候闹腾不行非要这个时候闹,他的兵力还牵制在益州出不了,都不能分一杯羹。
扬州这块肥肉谁不想要呢?
不过想想益州也是块大肥肉,刘表又舒坦了一些。
他是舒坦了,益州的刘璋不舒坦。
刘璋本来是想消耗掉直隶兵力,才提出让直隶派兵支援的。结果小皇帝倒好,自己不派人,让刘表替他出征。
这下好了,直隶那边毫发无伤,自己这头却要提防兵强马壮的荆州兵。偏偏人家是拿着朝堂诏令入益州的,刘璋还不能不管不顾地把人轰出去。
刘璋忍了又忍,才没和来者不善的刘表打起来。
他在部下的建议下,引着荆州兵当马前卒,替他们应对各地叛乱,妄图借此消耗掉双方的有生力量。
可惜刘表也不傻,故意和他推脱。两边互相拉扯,谁也没能讨到好。
等到打完仗一算,荆州和益州都耗费了不少钱粮。没人吃亏,也没人占便宜。
但益州毕竟生的是内乱,这就代表刘璋手下的兵力本身就是不充足的。若非荆州兵远道而来,两边就要形成巨大的差距了。
如今差距不多,可架不住荆州可以不断提供支援啊。
刘表一看时机到了:
“调转马头!给我去打刘璋!”
辛辛苦苦这么久,为的就是这一天。
外头的袁术也太不经打了,先被曹操打了一波抱头鼠窜,又被已经当上扬州刺史的孙策打了一波丢盔弃甲。
短短一年不到,袁术就快无了。
眼看着袁术这里已经没有了油水可捞,刘表也没办法。他本来还想留点兵力看能不能去扬州蹭点好处,现在只能一股脑投入到益州的战局之中。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屯兵在入蜀要道的直隶军队早就悄无声息地拿下了益州北部。趁着两个刘氏宗亲互殴的时机,正要大军压境包抄过来。
面对刘协,扶苏的说辞是:
“益州战乱已经平定,但荆州刺史有兼并益州的野心。刘璋不能敌,我等须得出兵支援他。”
刘协疲惫地叹气:
“朕就知道,朕就知道外头这些诸侯没几个是好的。之前刘表那么听话,就像起初的袁绍一样听话,朕便怀疑他是不是也和袁绍那般,其实另有打算。”
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扶苏微微颔首:
“所以这在外头拥兵自重的诸侯,还是得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撤换了。换成朝中派去的人,必然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刘协想起这些年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老臣们,深以为然。比起外头那些诸侯,确实是这些臣子更加忠心。
比如之前惨死的马日磾,听闻就是因不肯投靠袁术,一心向朝廷,才呕血而亡的。
刘协越是长大,越觉得朝堂水深。就自己这点能耐,什么都管不好,他现在一看到奏章就觉得头晕目眩。
只好抓着扶苏的手托付道:
“这些事情都得你们费心了,新的刺史人选朕没有头绪。”
扶苏做出于心不忍的模样:
“陛下还年幼,才会学得吃力,等日后就好了。”
刘协摇头:
“你不要哄朕了,朕自己知道自己的能耐。等过两年朕有了太子,好好培养还靠谱一些。”
别看刘协才十五岁,其实早在数年前他就已经有后妃了。当时还是董卓当政,不过那会儿他还是个孩童,也就是走个流程。
总之刘协如今年纪还小,太子估计得再等等。
扶苏告别刘协后,回去和父亲商议:
“如今凉州的马腾韩遂、并州的公孙瓒、扬州的孙策,都已经被我等收服。益州即将归顺,交州那边不必烦忧,只剩中原几州了。”
别看荆州被益州消耗了不少兵力,实则不会影响刘表在荆州的地位。所以要拿下荆州,还得再布局一番。
始皇早有打算:
“刘表这边不急,等过几年他病逝,自然可以由朝廷更换刺史人选。倒是幽州刘虞那边,需要细细打算。”
这天下间的诸侯里,像袁绍曹操之流反而好搞定。因为他们只是臣子,不像姓刘的全是汉室宗亲。
臣子就有拉拢收服的可能性,所以宁愿他们做刺史。宗亲却很难拉拢,一旦始皇称帝,必然会联手反抗。
好在如今各地只剩下这么几个当上州牧的宗亲了,可以逐个击破。
始皇想起韩遂和马腾挤在一起,一山难容二虎,他们迟早会生出矛盾来。若能将幽州收回来,交给其中一人,倒也不错。
先这么着,等日后像马韩这样动不动就造反的家伙,当然得撤换掉。撤换他们的时候可以顺势把十三洲的划分撤了,恢复大秦的四十八郡格局。
扶苏毫不意外地笑了笑。
扶苏:我就知道阿父看不惯这个州。
一个州牧坐拥好几个郡,汉朝还把秦朝的郡划得七零八落。光汉初就有六十多个郡了,后头加上各种封国更是乱七八糟。
别说始皇了,扶苏看得都觉得碍眼。
还有刘氏宗亲的封国,全得一并撤了。搞什么分封,把土地封得四分五裂,实在讨厌。
作者有话要说
始皇:朕还是觉得大秦的制度最好。
和冀州袁绍的稳妥起见不同,他弟弟袁术就很不给皇帝面子了。
远在扬州的袁术根本不担心被直隶攻打,而且他一向又是个嚣张性子。收到催赋税的诏书之后,直接把诏书处理掉了。
袁术:扬州山高路远,沿途匪患丛生,诏书不至也是常有的事。
什么诏书?没看到,没收到,不清楚。
来送诏书的使者:???
你当我是死的?
袁术一看,哦,还有个人证。赶紧一挥手,让人把这家伙扣押了。如果对方反抗,那就直接击杀,这样便能死无对证。
问就是使者在来的路上遭遇了贼寇,可能已经被那些恶人害死了。
本来这一招是可以奏效的,毕竟袁术在自己的大本营上,人多势众。而使者孤身前来,身边顶多带那么几十个护卫随行,定然打不过袁术。
然而——
蒙英冷哼一声:
“将士们,随我冲!”
近百名护卫立刻翻身上马,原来他们并不是寻常的部曲护院,而是蒙英带来的并州骑兵。
这群人跟随吕布南征北战,曾经从李傕郭汜的大军包围中冲杀出来,区区袁术的这点人马如何拦得住?
不多时,这群人就冲出围困,直接扬长而去。
此事很快传遍了寿春。
黄盖大惊失色,连忙去寻了孙策。
自从几年前孙坚为了袁术讨伐刘表却战死之后,孙坚的部下就被袁术扣押了。
起初袁术扶持了孙坚的妻弟吴景和侄儿孙贲上位,接手了这些人。孙策前来讨要父亲的旧部不成,还被打发去了丹阳。
今年孙策遭遇山贼九死一生,逃回袁术这边,袁术才终于肯把旧部还给孙策。但数千旧部只给了一千,小气得很。
孙坚旧部都对袁术有意见,奈何势比人强。他们在袁术手下讨生活,除了听令行事也做不了其他。
今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黄盖察觉到了危机,认为袁术这里不可久留。
黄盖对孙策说道:
“袁公路损毁陛下诏书、抗旨不从,若是扣押了朝廷。如今使者已经脱困而去,只怕朝中很快就要将袁术打为乱臣贼子了!”
孙策立刻慎重起来:
“将军以为,我等该如何脱离袁术麾下?”
黄盖眉头紧皱:
“此事某也没什么决断,不如去问问朱君理。”
朱治朱君理,也是孙坚的旧部。历史上是东吴肱股之臣,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正是他建议孙策趁机谋取江东的。
孙策于是去拜访了朱治,朱治给出了和历史上差不多的建议。
他劝说孙策:
“袁术政德不立,本就拿不下扬州。便是强行占领治所寿春也不得长久,此乃伯符你的好机会!”
他教导孙策以带兵去给舅父吴景帮忙为由,去向袁术请战。
孙策便回去同袁术说:
“我家旧日里对江东黎庶多有恩义,此番回去协助舅父征伐横江,便可在当地征募士兵。不出意外可以征到三万之众,届时这些人都能随您一起平定天下,谋夺大业!”
他给袁术画了个大饼。
袁术轻视他一个还没加冠的毛头小子,又想着之前放走了朝廷使者,只怕要遭受朝中斥责,周遭的诸侯可能也会进攻他。如果能有三万士卒补充到军队之中的话,确实于他有利。
于是袁术答应了,轻易放走了虎崽子。
孙策这一去,可就不会再回来。
历史上朝廷好歹还在这个时候重新任命了一个扬州刺史,但这回始皇没有派个人过来送菜。扬州有袁术还有孙策,再派人来也没用,倒不如就地取材。
蒙英率兵前来,可不是单纯为了送个诏书的。
孙策出发没多久,就遇到了路边等待的蒙英一众。他对此十分警惕,差点就和对方拔刀相向了。
蒙英及时拿出了诏书:
“孙伯符接旨。”
孙策一愣,没想到朝廷还有旨意给他。
犹豫了一瞬,还是下马领旨了。
这次的旨意有两封,第一封是将孙策任命为怀义校尉,给了他光明正大的统兵权。第二份是将他父亲乌程侯的爵位正式传递到他手上,并且在诏书里对孙坚的忠心大加赞扬。
蒙英宣完旨说道:
“昔年董卓作乱时,唯有曹孟德与你父亲孙文台尽心竭力地进攻反贼,可见天下诸侯间唯此二人忠心耿耿。如今陛下亲政,自然不会忘了乌程侯的功劳,斯人已逝,也只能补偿你一二。”
蒙英暗示道,袁术不敬朝廷,朝中有扶持一个新人担任扬州刺史的意思。扬州地处偏远,直隶鞭长莫及,所以必要挑选一个绝对忠心的臣子才好。
原本朝中是想派遣汉室宗亲的,奈何这些年汉室宗亲里也有不少心怀叵测之辈。陛下因而不信任这些亲戚,这才回忆起孙坚当年的忠耿来。
孙策作为孙坚的长子,想来必会承父之志,不叫朝廷失望。
孙策听到父亲的旧事,虎目含泪:
“陛下竟还记得家父吗?!”
且他初出茅庐,不过才十九岁的年纪。朝中居然敢让他担任一州刺史,可见确实对他父亲和他十分信任了。
经历过父亲离世后的孙策尝遍世间冷暖,多番遭受袁术打压,险些忘了当年父亲在世时的辉煌。
不过到底是经历过沉浮的江东虎崽,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拉拢的。他对蒙英依然怀抱警惕,直到蒙英拿出了第三封册封刺史的诏书。
蒙英解释道:
“若直接册封,恐你遭受袁术毒手。陛下派我等来协助你平定江东,到时再将诏书拿出,你也算名正言顺接管扬州。”
孙策一想也是。
又见蒙英看起来是和他年龄相仿的青年人,至多不过二十五岁。对方还是个将领,必然不像那些人一般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于是欣然接纳了蒙英的加入。
孙策问起蒙英的来历。
蒙英说自己是关中人士,当初被迫加入了吕布麾下。如今吕布为秦司徒收服,他便转投了司徒,得到司徒的重用。
孙策也听闻过秦正的威名:
“秦司徒竟能击败李傕郭汜,还能收服吕奉先这等猛将,实在厉害。”
更厉害的是居然还派了个将领过来帮他偷家袁术,敢用他孙伯符,一点都不嫌弃他年纪小没什么威望,真是胆识过人。
其实要说孙策对朝廷有多少忠心,那肯定是没有的。但像他这种年纪小又嫉恶如仇的少年人,很容易热血上头,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始皇派遣蒙英过来,就是为此。
蒙家对大秦的忠心不必多说,蒙英又深受父亲蒙毅的影响。把他丢到孙策身边去给孙策洗脑,想来要不了几年,始皇就能看见一个对秦司徒忠心耿耿的将才了。
孙策这一路朝江东去,路上百姓纷纷来投。可见他家确实在江东一代颇有侠名,深得众人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