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99 章 主动对号入座(第2页)

“你这么懂,莫非你儿子也是幼年继位的?我想起你英年早逝,该不会真是这样吧?”

嬴政面色微变。

关于秦梓桑英年早逝这件事,很多人心里都留下了这个印象。

但其实起初并不是始皇说的,而是扶苏自己诱导大家留下的,只不过始皇没有反驳而已。

嬴政只当他在胡说,没有特别往心里去。如今被刘彻点出来,他也有点担忧了。

之前竟然忘了问梓桑具体情况。

扶苏眨了眨眼。

这个汉武帝什么毛病?非要跑来找不痛快吗?

既然你真心实意的发问了——

扶苏热情地为刘彻解答:

“害,那些都是骗你们的。其实我阿父活到了八十,我也活到了七十七。我儿子继位的时候都快成老头子了,谁能想到我们一家子这么能活呢?是吧,武帝?”

刘彻:……

刘彻的笑容渐渐消失:

“朕也活了六十九,挺长寿的了。”

扶苏一脸你说的都对:

“可惜差一岁就能凑个古稀。”

刘彻的笑容彻底消失:

“你数算学得真好。”

汉武帝被扶苏给气走了,也没兴趣再算之前扶苏骂他的账。虽然扶苏根本没有骂他,是他自己非要对号入座。

长公子看着他们两个你来我往,聊得很是投缘,感觉应该能成为好友。突然想起来自己和武帝的太子刘据是友人,这是不是有点差辈了?

扶苏:没事,我们各论各的。

秦梓桑就是很容易和缺德或者嘴欠的人成为好友,这大概就是人以类聚吧。

不过刚刚才把人气走了,短时间内刘彻可能不想再见到这个潜在的小伙伴了。

史菅在旁边奋笔疾书,记录下了这次突发事件。嬴政有些好奇,这个史官整天都在记什么东西,有那么多要记的吗?

史菅奉上了他的记录册给陛下看。

嬴政接过来看了一眼,大意如下——

「某年某月某日,太子教导太孙,汉武帝路过,禁止太子以其举例,愤而离席。」

省略了很多前因后果和过程,不明真相的人看完还以为汉武帝是什么特别蛮不讲理的人,敢做不敢当。

嬴政默默把书册还给了他:

“记得不错。”

颇有一种“秦王令赵王鼓瑟”的韵味。

史菅欣喜地收下了夸奖:

“回陛下,鼓瑟那句正是臣之祖父所记!”

嬴政:原来是家学渊源。

由于刘彻对于秦氏父子的寿数耿耿于怀,自己不高兴就要拉大家一起不高兴。所以刘彻出去就替他们宣扬了一波,创亖了不少英年早逝的皇帝。

李世民首当其冲。

同样都是儿子病弱,为什么病弱的秦梓桑能活到七十七,病弱的稚奴只能活到五十五?

李世民一顿,等下,他自己才活五十,他家柔弱多病的稚奴怎么比他还活得久?

刘彻凉凉地说:

“这还不简单?秦梓桑是装病的,你儿子也是装病的。”

李世民不信:

“稚奴确实病得很厉害,后来都双目失明、下不了床了。”

刘彻啧了一声:

“那他是挺能活的,发病之后居然还活了二十三年。”

想了想,刘彻又补充:

“这么一看,秦梓桑中毒后身体孱弱,还能活到七十七,也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别人看到的都是秦梓桑病弱还能活,嬴政看到的却是儿子体弱多病受了几十年的折磨。

嬴政眉头紧皱:

“你此前说,你解毒之后身体便垮了。日日靠着汤药吊命,时常风吹便倒。”

那岂不是说,从十几二十岁中毒起,后头五十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哪个当爹的能受得了这个,嬴政简直气得头疼。看到荆轲路过越发不高兴,毕竟这也是个六国来的刺客,他儿子就是被六国刺客害的。

扶苏顿了顿,选择说个善意的谎言:

“没有那么夸张,那是骗他们的。我身体很健康,父亲不要担心。”

至于前世那二十多年的病弱,没必要拿出来说,凭白叫父亲难过。

嬴政哪里看不出来他在安慰自己。

扶苏只好拉着他去做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比如看看金国最近又闹出什么动静了。

隔了两天,吕雉突然是荆轲不见了。

府邸一直是吕雉在负责管理:

“前两日臣便见他出门,当时没多想。后来发现他一直未归,不知去了何处。”

扶苏就想起来那天父亲迁怒荆轲的事,不过两人没产生什么冲突,就是荆轲路过的时候,父亲看他的眼神很不善。

扶苏便说:

“可能是因此他才离开的,担忧留在这里会遇到危险。”

秦人在此处实在势大,荆轲势单力薄,会离开也很正常。哪怕英灵不会死,也没人愿意被早早送回地府去。

嬴政不悦:

“朕何时说过要动他了?”

说得好像他多不讲理一样。

扶苏赶紧去哄爹。

等把人哄好,出去打探荆轲行踪的探子也送来了最新的奏报。

说是没找着荆轲,但是听闻上京这两天出现了一个厉害的刺客。怀疑是荆轲,于是赶紧来汇报。

探子说:

“好几个势大的金国皇子被发现离奇地死在了家中,起初众人都以为是其他皇子做的,但排查之后发现应该是同一人所为。”

本以为是政斗,有人派了杀手去击杀竞争对手。但作案手法都一样的话,哪有皇子有这个本事,能请到一个可以在任何皇子府邸如入无人之境的神奇杀手?

上京现在都在传这是诅咒,他们不相信活人能做到这个地步。有之前两度遭雷劈的事情打底,不少人都信了神罚的说辞。

众人:……

这么一看,确实很像是荆轲使用了他的技能。估计是嫌弃他们在这里等金人内讧太费劲了,浪费时间,干脆自己出马了。

只要金国皇子都死光了,那么金人就是一盘散沙。剩下的能臣,谁冒头杀谁,杀到金人选不出领头人为止。

扶苏顿了顿:

“我记得,荆轲起初是想当个政客来着,很排斥去当刺客的。”

现在这是破罐子破摔了吗?

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有可能是单纯地看不惯金人。

毕竟金人在他眼里应该和匈奴没什么区别,而匈奴当初经常侵犯燕国等地,掳掠中原女子。金人同样干过这种事,他可能觉得金人该杀。

始皇迅速抛开这件事:

“如今金国既然遭受‘神罚’,那我等便不必再留守,直接攻打上京即可。”

管他是为什么,先利用优势发兵吧。

作者有话要说

荆轲,卫国人,卫国地处河南。

金人入侵开封,开封地处河南。

荆轲:金狗竟然入侵我故国!看你们打仗真费劲,我先去报仇了!

假赵构的存在让宋军高歌猛进,完全不相信金人手里的是真货。金人没想到这群宋军这么好骗,一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

完颜宗磐将这件事怪到了赵构头上。

要不是赵构没用,他们怎么会猝不及防之下,损失惨重?早知道宋人不信他,金军肯定会小心防备。

完颜宗磐甚至都开始怀疑:

“该不会你其实压根不是康王吧?”

莫非这个康王真是假的,是狡诈的宋人弄出来糊弄他的?

赵构:???

赵构受不了这个委屈,怎么连金人都开始怀疑他的身份了!怀疑的话你之前倒是别抓他啊!

完颜宗磐见他不说话,越发怀疑起来。如果这人当真是假康王,那留着也没用,还不如杀了泄愤。

金人决定去查一查那个开封的康王。

过了许多天,探子回来了。他们千辛万苦潜入开封,终于找到机会接近了开封那位康王。

探子说:

“那位长得和这个赵构很像,身边还有不少士兵保护。宋人不至于认不出自己身边的皇室子弟是真是假,若那个康王是冒牌货肯定不会被这么仔细看押起来。”

完颜宗磐:“看押?”

探子点头:

“没错,就是看押。起义军把所有赵宋皇室都看押了,其中看押康王的最严。”

完颜宗磐明白了,起义军果然想改朝换代,所以才这么小心谨慎。又或者,他们想先把金国打退,再还政赵宋,毕竟赵宋皇帝总是拖他们后腿。

如果宋人礼遇康王,反而显得虚假。如今既然是看押着的,那人是真康王没跑了。

完颜宗磐大怒:

“把那假康王给我斩了!”

竟敢骗他,害他损失了上万士兵,实在可恶。

顿了顿,完颜宗磐又补充:

“拖到阵前,当着宋人的面砍。有些宋人可能还不确定此人是真是假,说不定还有点用。”

死都要死了,再发挥一点剩余价值吧。何况哪怕没人信,光是在阵前杀一个长得像康王的人,也足够恶心宋人了。

完颜宗磐现在就是“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的心态。

下属领命而去。

赵构骂骂咧咧地被拖下去行刑了。

宋军看着这假康王受死,有些不适。

军中很快就流传起一个说法,是说金人特意在老百姓里抓了一个长得像康王的当替身。现在发现替身没用了,就把那无辜的百姓给杀了。

军士大多都是底层出身,一听这话越发愤怒。颇有一种感同身受,好像被抓被杀的就是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那般。

而高层的将领,想的则更多一些。

将领们其实心里隐约清楚,那是真正的康王。不然怎么金人一拿出康王,就有传闻说康王其实在开封?

之前大家都在找康王,谁也没找到。如果康王一直在开封,怎么可能半点消息也没有?

但为了北伐,没有人提出异议。

现在金军中的康王死了,太宗一脉彻底没了继承人。之前没被金人抓走的年幼宗室子,如今也下落不明,开封城里只剩下太祖一脉的子弟。

可,起义军真的会让赵宋再次掌权吗?

战时没人傻乎乎地问出来,只是自己默默抱着为皇室报仇的心思,率领士兵强攻金军。金人节节败退,一路往老家撤退。

扶苏询问父亲打算什么时候让真假赵构的大戏落幕,他好提前安排。

始皇说不急。

最近战事稍缓,将军们预备给金人一点喘息之机。

步步紧逼容易激发他们的潜力,到时候拼死一搏,伤亡会很重。而且之前忙于打仗,金国内部都来不及内讧。

如今他们把金人打退到了老家上京会宁府,回到了建国之地。这里位处哈尔滨,距离之前宋金前线实在太远了。

但这么远也不妨碍扶苏送他们上天,也就是安装引雷针时多付点运费的事情。

终于回到了都城,这群完颜家的皇子可算看到了昏迷的金太宗是个什么模样。

长达数月的昏迷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看起来越发消瘦虚弱,到了这时候,已经没有人觉得他还能苏醒过来了。

之前离得远还好,现在大家齐聚上京,看着这样的皇帝,难免生出小心思。

偏巧这时宋人减缓了攻势。

外部压力减轻以后,内讧随之而来。谁都想当皇帝,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太宗的皇后唐括氏气得发抖:

“如今大敌在前,你们居然只知道争权夺利!”

太祖长子严辞反驳:

“皇后殿下怎么能这么说?分明是之前因国中无主的缘故,才导致大战屡屡失利。若有君王主持大局,想来不至于此。”

其他人跟着附和:

“不错,所以还是得尽早确定下一代国主人选。要选能服众的,出来统筹全局。”

说着意有所指地看向阿骨打嫡长子之妻和她才几岁的稚子,如今太祖和嫡长子都死了,留下这对孤儿寡母。

本来按照嫡长制度,这个孩子才是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奈何金国奉行兄终弟及,导致嫡长制度成了个笑话。

他们强调要选个“能服众”的,言下之意就是把这个理论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给否了。

本来不出意外的话,过几年等他十来岁了,金太宗会立他为谙班勃极烈。虽然这个职位并不是正经太子,但和太子的差别也不是很大。

后来对方顺利继位,成为金国的第三位皇帝。不过最后还是被太祖的其他子孙杀死了,然后展开了金国的激烈夺位之战。

兄终弟及实在是个扰乱朝纲的制度,直接导致很多支脉也成为了主宗,享有优先级的继承权。

本来皇帝只用防备同父兄弟即可,现在好了,叔伯家、甚至是叔祖家的一大波亲戚都得防备。

之前宋金大战,文臣们都没什么用武之地。

现在换成了政斗,众人总算可以发挥余热了。今天挑拨一下这个,明天暗示一下那个。

上京都快被包围了,想往里头安插细作简直易如反掌。城中风向一日一变,本来就火气旺盛的几家越发相看相厌。

武将们配合地做出疲软之态,好像之前的追击消耗太大,短期内宋人真的没有余力再打过来了。

起初金国还将信将疑,时间长了他们就放心了。没有外患,越发专心地夺起权来。

始皇翻着奏报说:

“阿骨打的嫡长子死了,金太宗的还活着。唐括皇后和她的长子不会甘心把皇位拱手让人,但她心里清楚,完颜宗磐很难在夺位中取胜。”

扶苏赞同道:

“所以她会拖延时间,借口金太宗只是昏迷了,还未死亡,不肯换人登基。”

长公子微微摇头:

“昏迷的国君如何还能服众?金太宗又非金太祖,没有足够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