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99 章 主动对号入座(第3页)

始皇便考教儿子:

“若你们是完颜宗磐,你们会如何行事?”

长公子微愣。

他第一次应对这样的考教,他爹以前遇到事情就直接自己做决定了。既不会耐心教导儿子,也懒得和儿子废话那么多。

在嬴政看来,这么简单的东西,朕的儿子不是应该一看就会吗?还需要教?滚回去自己反思。

扶苏却已经习以为常地回答起来:

“我刚刚已经说了啊,用拖延法。金太宗还活着,所以现在不能换皇帝。但是可以立个临时的继承人,代太宗监国。”

正好金国不爱立太子,喜欢搞什么谙班勃极烈。

这个职位是高级官员,负责统治国家。名义上,这人不是太子,但又拥有监国的大权。

这就很适合现在拿出来搪塞他们。

回头想废对方时,一句“谙班勃极烈又不是太子”,就能占据先机。

完颜宗磐还是聪明的话,最好不要展露出自己的野心。敌人太多也太强,和他们对上没有好处。

放眼望去,敌人全是太祖一脉的。和他们对着干,他们绝对会先联手弄死你这个外人。

倒不如做出完全无心皇位的姿态,积极端水,不插手他们的争夺。谁当上谙班勃极烈就支持谁,只认职位不认人,暗示大家无论你们谁上位我都会是个最好的臣子。

等太祖一脉掐得你死我活不剩几个,再动手收拾掉他们。

毕竟阿骨打才死没几年,金太宗在朝中也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势力,能支持儿子打压下所有太祖之子。朝中老人还是怀念阿骨打的,自然会更偏向阿骨打之子。

不等他们自相残杀到残局,你还想上位?想什么美事呢。

扶苏其实不太理解:

“阿骨打怎么把皇位传给弟弟了?”

当时金太宗也都四十多快五十了,而他的嫡长子还活着。嫡长子又不是什么幼子,那会儿他儿子都出生五年了。

金国皇位更替也就是三年前的事情,离得不远。

始皇回忆了一下:

“嫡长子似乎是在1121年时,于战争中受了伤。三年后死去,当时金太宗继位刚一年。”

记载是这样的,看起来好像是因为受伤的缘故缠绵病榻,所以阿骨打只能被迫放弃儿子。毕竟那会儿辽国危在旦夕,灭辽大业不能因此耽搁。

但是,什么伤缠绵病榻了三年才死?还恰好在金太宗继位之后没多久就死了?

这人伤的时机很恰好,死的时机更恰好。阿骨打死的时候成年儿子不少,偏找个老头继位,说没点猫腻真的很难让人相信。

说起来,宋太祖也是死的时候有成年儿子,结果皇位到了弟弟手里。

嬴政冷笑一声:

“兄终弟及,蛮人习俗。”

这种继承方式最早出自北方游牧族群,而且是非常早期的继承方式。中原其实也出现过,是在周朝之前。

周以后,因为殷商苦其久矣,就被摒弃了。诸侯国里也只有少数几国会如此行事,比如宋国,而宋国是很出名的殷商后人。

中原各国乃至中原王朝,一向都是非常鄙夷这种继承方式的。

因为许多北方族群在兄终弟及的同时,继承的不仅有首领之位,甚至还有他们的妻妾等,显得十分野蛮。

大部分王朝即便出现了兄终弟及,也不是明文列入继承原则中的,而是由于政变才导致的意外情况。

像宋太宗那样堂而皇之地对外宣称自家就是要搞兄终弟及,在嬴政等皇帝看来堪称脑残。

他也就是运气好,宋太祖一脉没出现什么狠人。不然压根等不到宋真宗上位,就得有人拿这个发动政变,重新把皇位抢回去。

扶苏托腮想了想:

“赵光义运气是挺不错的,不然高梁河之战还能叫他逃脱?”

赶着驴车甩开了金国骑兵的追击,这大概是驴子这个族群最高光的一次了。

突然发现长公子许久没说话了。

扶苏扭头一看,他阿兄正在沉思什么。身边还有一个小豆丁,也在皱着脸沉思。

扶苏就逗了一下小孩:

“你能听懂吗?”

嬴桥松点头:

“能听懂一点点。”

扶苏于是学着阿父考教孩子的模样问:

“听懂了什么?”

嬴桥松答:

“兄终弟及不行,还是得用嫡长子继承制。大一统王朝要求稳为上,不能自己给自己埋祸端。”

扶苏还算满意:

“嫡长子制度稳定,且容错率高。”

长子优秀的时候,最好不过。立不立后都行,毕竟长子第一顺位,立后会更稳妥一些。

而长子不够优秀时,把优秀的儿子生母立为皇后。这样看重的儿子就越过长子成为了嫡长子,存在一定的可操作空间。

唯一麻烦的就是万一自己英年早逝,可能会导致幼主临朝。

但没有哪种制度是万无一失的。

要么选择稳定的继承方式,要么选择稳定的朝纲。

有能力的君主宁愿选择前者也不会选择后者,因为他们有自信,自己选出的辅国重臣不会架空小皇帝,只会尽心辅佐。

而且有能力的皇帝谁肯把皇位拱手让给弟弟啊!

反正大一统王朝也没那么容易被人篡位,大不了就让权臣掌控一段时间的权柄。顶多过个几十年,总会有其他皇室成员把他拉下来的。

扶苏给小桥松分析了一下这个心态。

桥松听得目瞪口呆。

长公子本来还沉浸在之前的思索里,学习扶苏的解题思路。结果被这段惊出来了,一时有些无言。

这种“反正我要把皇位传给我儿子,至于传完之后留下多少隐患我不管,哪怕丢了皇位也是我儿孙丢的,跟我没关系”的心态,实在让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长公子下意识去看始皇,梓桑这个想法真的没问题吗?

嬴政也被呛着了,好悬没有失态。

始皇用“这很正常”的语气安抚道:

“阿苏当久了皇帝比较任性。”

左右扶苏能力强,即便当真遇到幼主临朝的情况,他看重的臣子也必然靠谱。大秦又不会真的因此灭亡,不必在意。

嬴政:……

长公子:……

刘彻从窗户那边探出了一个脑袋:

“朕好像隐约听见谁在骂朕。”

扶苏亲切友好地告诉他:

“你听错了,你这么敏感,是不是因为心虚?”

刘彻半信半疑:

“朕分明听到了你们在说继承人年幼还非要让儿子继位,挑的辅国重臣大权在握,架空皇帝。”

这不就是在点他吗?

扶苏面不改色:

“那我后头还说皇帝看人眼光不错,挑的重臣最终还政给皇帝了呢。”

你怎么只能听见自己被戳痛脚的地方?

刘彻轻哼一声:

“你这么懂,莫非你儿子也是幼年继位的?我想起你英年早逝,该不会真是这样吧?”

嬴政面色微变。

关于秦梓桑英年早逝这件事,很多人心里都留下了这个印象。

但其实起初并不是始皇说的,而是扶苏自己诱导大家留下的,只不过始皇没有反驳而已。

嬴政只当他在胡说,没有特别往心里去。如今被刘彻点出来,他也有点担忧了。

之前竟然忘了问梓桑具体情况。

扶苏眨了眨眼。

这个汉武帝什么毛病?非要跑来找不痛快吗?

既然你真心实意的发问了——

扶苏热情地为刘彻解答:

“害,那些都是骗你们的。其实我阿父活到了八十,我也活到了七十七。我儿子继位的时候都快成老头子了,谁能想到我们一家子这么能活呢?是吧,武帝?”

刘彻:……

刘彻的笑容渐渐消失:

“朕也活了六十九,挺长寿的了。”

扶苏一脸你说的都对:

“可惜差一岁就能凑个古稀。”

刘彻的笑容彻底消失:

“你数算学得真好。”

汉武帝被扶苏给气走了,也没兴趣再算之前扶苏骂他的账。虽然扶苏根本没有骂他,是他自己非要对号入座。

长公子看着他们两个你来我往,聊得很是投缘,感觉应该能成为好友。突然想起来自己和武帝的太子刘据是友人,这是不是有点差辈了?

扶苏:没事,我们各论各的。

秦梓桑就是很容易和缺德或者嘴欠的人成为好友,这大概就是人以类聚吧。

不过刚刚才把人气走了,短时间内刘彻可能不想再见到这个潜在的小伙伴了。

史菅在旁边奋笔疾书,记录下了这次突发事件。嬴政有些好奇,这个史官整天都在记什么东西,有那么多要记的吗?

史菅奉上了他的记录册给陛下看。

嬴政接过来看了一眼,大意如下——

「某年某月某日,太子教导太孙,汉武帝路过,禁止太子以其举例,愤而离席。」

省略了很多前因后果和过程,不明真相的人看完还以为汉武帝是什么特别蛮不讲理的人,敢做不敢当。

嬴政默默把书册还给了他:

“记得不错。”

颇有一种“秦王令赵王鼓瑟”的韵味。

史菅欣喜地收下了夸奖:

“回陛下,鼓瑟那句正是臣之祖父所记!”

嬴政:原来是家学渊源。

由于刘彻对于秦氏父子的寿数耿耿于怀,自己不高兴就要拉大家一起不高兴。所以刘彻出去就替他们宣扬了一波,创亖了不少英年早逝的皇帝。

李世民首当其冲。

同样都是儿子病弱,为什么病弱的秦梓桑能活到七十七,病弱的稚奴只能活到五十五?

李世民一顿,等下,他自己才活五十,他家柔弱多病的稚奴怎么比他还活得久?

刘彻凉凉地说:

“这还不简单?秦梓桑是装病的,你儿子也是装病的。”

李世民不信:

“稚奴确实病得很厉害,后来都双目失明、下不了床了。”

刘彻啧了一声:

“那他是挺能活的,发病之后居然还活了二十三年。”

想了想,刘彻又补充:

“这么一看,秦梓桑中毒后身体孱弱,还能活到七十七,也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别人看到的都是秦梓桑病弱还能活,嬴政看到的却是儿子体弱多病受了几十年的折磨。

嬴政眉头紧皱:

“你此前说,你解毒之后身体便垮了。日日靠着汤药吊命,时常风吹便倒。”

那岂不是说,从十几二十岁中毒起,后头五十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哪个当爹的能受得了这个,嬴政简直气得头疼。看到荆轲路过越发不高兴,毕竟这也是个六国来的刺客,他儿子就是被六国刺客害的。

扶苏顿了顿,选择说个善意的谎言:

“没有那么夸张,那是骗他们的。我身体很健康,父亲不要担心。”

至于前世那二十多年的病弱,没必要拿出来说,凭白叫父亲难过。

嬴政哪里看不出来他在安慰自己。

扶苏只好拉着他去做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比如看看金国最近又闹出什么动静了。

隔了两天,吕雉突然是荆轲不见了。

府邸一直是吕雉在负责管理:

“前两日臣便见他出门,当时没多想。后来发现他一直未归,不知去了何处。”

扶苏就想起来那天父亲迁怒荆轲的事,不过两人没产生什么冲突,就是荆轲路过的时候,父亲看他的眼神很不善。

扶苏便说:

“可能是因此他才离开的,担忧留在这里会遇到危险。”

秦人在此处实在势大,荆轲势单力薄,会离开也很正常。哪怕英灵不会死,也没人愿意被早早送回地府去。

嬴政不悦:

“朕何时说过要动他了?”

说得好像他多不讲理一样。

扶苏赶紧去哄爹。

等把人哄好,出去打探荆轲行踪的探子也送来了最新的奏报。

说是没找着荆轲,但是听闻上京这两天出现了一个厉害的刺客。怀疑是荆轲,于是赶紧来汇报。

探子说:

“好几个势大的金国皇子被发现离奇地死在了家中,起初众人都以为是其他皇子做的,但排查之后发现应该是同一人所为。”

本以为是政斗,有人派了杀手去击杀竞争对手。但作案手法都一样的话,哪有皇子有这个本事,能请到一个可以在任何皇子府邸如入无人之境的神奇杀手?

上京现在都在传这是诅咒,他们不相信活人能做到这个地步。有之前两度遭雷劈的事情打底,不少人都信了神罚的说辞。

众人:……

这么一看,确实很像是荆轲使用了他的技能。估计是嫌弃他们在这里等金人内讧太费劲了,浪费时间,干脆自己出马了。

只要金国皇子都死光了,那么金人就是一盘散沙。剩下的能臣,谁冒头杀谁,杀到金人选不出领头人为止。

扶苏顿了顿:

“我记得,荆轲起初是想当个政客来着,很排斥去当刺客的。”

现在这是破罐子破摔了吗?

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有可能是单纯地看不惯金人。

毕竟金人在他眼里应该和匈奴没什么区别,而匈奴当初经常侵犯燕国等地,掳掠中原女子。金人同样干过这种事,他可能觉得金人该杀。

始皇迅速抛开这件事:

“如今金国既然遭受‘神罚’,那我等便不必再留守,直接攻打上京即可。”

管他是为什么,先利用优势发兵吧。

作者有话要说

荆轲,卫国人,卫国地处河南。

金人入侵开封,开封地处河南。

荆轲:金狗竟然入侵我故国!看你们打仗真费劲,我先去报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