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120 章 比惨

齐国在吴地的吞并一开始十分顺利。

一口气吞了大半吴国国土,正高兴呢。哪怕知道接下来要面对越国的抵抗,齐王也不是很在意。

结果越王倒是乖觉,认为自己打不过齐国,干脆把兵给撤了。不仅没和齐国正面起冲突,甚至还将已经收拢到麾下的剩余小半吴国地盘给吐了出来。

齐王顿时察觉到了危机。

越王怎么可能无缘无故把到嘴的肥肉给吐掉,定然有阴谋。

哪怕明知打不过齐国,也不至于如此,否则之前辛辛苦苦覆灭吴国岂不是全在做白工?连成本和战损都收不回来!

齐国的士兵没有继续南下,而是选择了观望局势。

这一观望,就耽误了最佳时机。

越国的故布疑阵反而让齐国没能第一时间吞并整个吴国,给了后来的楚国和魏国瓜分吴地的机会。

攻打吴国的残兵,总比攻打齐国的士兵要省事。等齐王收到消息的时候,吴国已经一分为三了。

但三家瓜分的地盘数量不对等,富饶程度也各不相同。魏国还好说,楚国是有些不太满意的。

楚王评估了一下自己和齐国的军事差距。

首先,楚国本身就比齐国能打。其次齐国军队之前镇压吴国军队,又耗费了一点军力。不像他们楚国,是直接接手被越国镇压过的吴地,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和齐国打起来胜算还是很高的。

楚王还想要把整个吴越吞了,毕竟在他继位的时候,吴越两地除了越国南部被归入百越之外,其他地区都是他们楚国的地盘。

结果时空错乱一出,在他楚悼王在位期间吴越独立出去了。他若是拿不回来,哪有脸去见列祖列宗?

要是被齐国占走,更是显得他无能。

于是楚国坚定了要把齐国士兵全数驱赶出吴地的决心。

隔壁魏国则是迎客。

当年秦灭六国的时候,曾经令尉缭携带重金去贿赂六国高官。

因六国国君昏聩,不少甚至还被相邦把持,导致这一招非常好用。大国中的赵国和齐国就是这么灭亡的,楚国也因此栽了个不小的跟头。

虽然如今各国君主没那么昏聩,但贿赂高官这条路依然能行得通。

原因很简单,是人,就有私心。只要抓准了他的软肋,针对性游说,依然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就像秦国大将白起的死一样,秦相范雎在其中居功甚伟。哪怕起因是将相不和,背后也定然有赵人离间,甚至是贿赂。

何况,就算不走贿赂这条路,也有别的办法可以操作。

英明的君主有针对英明君主的法子。

始皇查看了一圈大秦各地的郡治官吏名单,从中挑选出了几个并不起眼的心腹。

关中以外维持着战国末年的郡县制度,其中郡治的郡守、郡丞、郡尉都是秦王特意任命的心腹。

虽然他们不像中央高官那样为人熟知,可在始皇心里依旧是可用之人。而且,因为时代靠后又没有那么出名,反而适合派出去做点事情。

始皇将郡治官吏调动了一番,一部分升入中央任职,一部分派往各国。

仗着现在天下乱着,想要调查一个人的来历困难重重,便给他们塑造了假身份,方便他们去外头行走。

始皇说道:

“如今各国都求贤若渴,尔等皆为贤才,也该去试一试才好。”

燕昭王造黄金台广招天下英杰,魏惠王变法图强也需要人才辅助,楚悼王失了吴起正是急需人员接替之时,更有落后的齐王、越王想要尽快赶超战国群雄。

你越是需要人才,就越方便别国安插间谍进去。这就是针对英明君主的陷阱,齐湣王当初就是栽进这个坑里才被苏秦骗得倾家荡产。

现在大秦失了尉缭,但贿赂和游说各国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得尉缭才能做。张仪补上了这个缺漏,再安排一堆人于暗处接应,定然万无一失。

扶苏给他们践行时叮嘱了两句:

“诸位此去小心。”

要是被发现了,就找玩家帮忙逃跑。保命要紧,反正就算没有他们去当间谍,秦国的大业也能成。

若非当今各国的国君都有自己的骄傲,换成胆小一点的,哪怕事发,这些秦臣也可以光明正大地表示“我就是秦人,你敢动我一下试试”。

换成韩王安等人,肯定是不感动的,只能憋屈地任由暴露了身份的间谍离开。可齐王他们却不会吃这个亏,恐怕反而会被激怒,更要处决他们借此震慑秦国了。

所以还是得利用玩家这一点自保。

臣子们领命而去,顶着新身份进入了各国境内。

求贤令一直在发,每日都有自以为是大才的人蜂拥而至。他们混在这些人里面,一点都不起眼。

可是能在秦王政时期做到郡治长官位置的,又哪里有庸才呢?脱颖而出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魏国开战之际,便有潜伏了半年之久的秦臣终于借此机会崭露头角,得到了魏王的看重。

对方按照太子殿下的意思,开始挑拨魏王重兵出击。

魏惠王时期的两场著名败战,很多人都听说过。

先是桂陵之战,赵国先撩者贱,攻打了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于是发兵反击,把赵国国都给攻破了。

赵国向齐国求援,于是齐王派出孙膑出战。孙膑一计围魏救赵,导致魏国大军不得不回援。

后来在魏军回援的时候路过桂陵,遭到了孙膑的埋伏,连大将庞涓都被擒获了。

但这次的战役其实没有真正救到赵国。

因为魏国撤退归撤退,依然留了人手霸占着邯郸不放。齐国虽胜,魏国主力仍在,齐国也没有真的去进攻魏国的新都大梁。

不过这次的战役好歹给赵国争取来了一个和谈的机会,后来两国握手言和,齐国放归庞涓,魏国也把邯郸还给了赵成侯。

秦国间谍给魏惠王分析这件事时,自然是要把齐国和赵国有多蛮不讲理给夸大一下的。

分明是赵国先对付的魏国盟友,魏国只是出于道义反击一下,关齐国什么事?要不是齐国插手,赵国灭亡后,魏国说不定能吞并赵国呢。

魏惠王很是可惜:

“是啊!差一点就能吞并赵国了!”

秦臣又强调:

“当年大王继位时,就是赵国与韩国在背后动手脚,害得魏国国力大减。”

魏惠王他爹没立太子,死后两个儿子争权导致魏国内乱。后来魏惠王占据上风,自立为君,他的兄弟就跑去找韩国和赵国求助。

没多久,韩赵两国联手攻魏。魏国大败,魏惠王也被围困。

要不是两国没谈拢,一个想拥立傀儡魏王,另一个想让魏国一分为二,最后两国不欢而散。魏惠王当时就没了,哪里还有后来的好日子。

秦臣认为:

“大王攻赵分明是正常复仇,他们齐国就是事多,什么都要插一手。”

别管齐国插手是不是为了利益考量,人家报仇雪恨的时候你跑来阻挡,那就别怪人家把仇恨值分一半到你头上。

至于那是田齐干的,和现在的吕齐没关系,胸怀大志的魏王将之忽略了。

秦臣又说起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也很有名,在史记中是庞涓和孙膑这对冤家的又一次正面对抗,彻底奠定了孙膑的威名。

这场战役里孙膑用减灶计,让庞涓误以为齐国大军里不少士兵都逃走了,齐国只剩残兵败将。于是轻敌冒进,被孙膑覆灭。

不过魏国自己的史书《竹书纪年》里、还有《战国策》里都没写这场战役中有庞涓和孙膑,献计的也不是孙膑而是田盼。

但不管是谁出的计谋,反正这一次又是齐国打败了魏国。

关键在于,这次依旧是魏国和别的国家打仗,齐国横插一脚。好巧不巧,魏国打的是他的另一个仇人韩国。

魏惠王听完眉头紧皱:

“寡人攻赵,齐国要插手。寡人攻韩,齐国还要插手。齐国管得也太多了,当年韩赵害寡人至此,难道还不许寡人反击吗?”

若非魏国被齐国两次大败,导致国力大减,给了秦国趁虚东出的机会,后来也不会开启合纵连横的时代。

魏惠王一口咬定:

“都怪齐国!秦国最后一统天下,皆是齐国搅局的缘故!寡人还听闻秦灭六国时齐王作壁上观,好哇,齐国一定是故意的!”

原来从这么久之前,齐国就在给秦国送血包了。这两家真是狼狈为奸,让人不齿。

魏惠王问臣属:

“齐王还有几年好活?”

他齐桓公当初晚年生病的时候,就遭遇过诸子争权。

儿子们光顾着抢王位,没人关心齐桓公死活。有的说齐桓公最后是病死的,也有的说他是被饿死的。

不管他是怎么死的,反正他死后没人给他收尸。足足六十七天后,争完王位的新任齐君才来收敛,当时尸体都生蛆了。

魏惠王骂了一句活该,就说:

“去,派人去挑拨那些齐国公子,好好跟他们说一说最后是谁赢了,他们兄弟又都是怎么争夺王位的。”

先让齐王的儿子们自己打起他的好儿子都对他干过什么。齐国不是很喜欢插手别国的事情吗,那他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魏惠王:寡人吃过的苦,也要让齐王吃一遍。

秦臣微妙地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齐国那头很快乱了起来。

哪怕齐桓公早就知道了自己死后诸子争权的事情,可大家又没仇,谁会没事跑去跟齐王说你死后尸体生虫这件事啊。

齐人自己打探到消息后,都会言词委婉地粉饰一下太平,免得大王听完气死。现在魏惠王撕破脸皮,直接贴脸开大,齐王险些没厥过去。

古人事死如事生,不是说着玩的。侮辱尸体有时候比侮辱活人还严重,没人会忍下这口气。

齐王小白气得眼冒金星:

“寡人和你魏王无冤无仇!”

最后再说一遍,田齐干的事情,和他吕齐无关!

魏王不痛不痒地回应:

“寡人也是好心告知你真相,不想看你被臣属蒙在鼓里。”

而后趁着齐国公子作乱之际,举大兵进攻吴地。趁机夺取了吴地几座城池,占尽便宜。

楚王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发兵攻吴。

齐王和魏王之间的笑话被玩家发到了论坛上,天天在论坛翻八卦的扶苏又看见了。

看完之后,扶苏忽然想起来:

“这么说的话,其实楚国也可以挑拨一下。”

三国打架,怎么能只有齐魏撕破脸皮?楚国休想独善其身,不如一起吧。

毕竟拿身后事说事真的挺有效果的。

很快,受尽刺激的齐王得知了楚悼王的故事。自己倒霉的时候,就要听听别人的倒霉事开心一下。

想到楚国也和魏国一样,趁着齐国内乱跑来占便宜,齐王怒从心起,也派人将楚国的故事宣扬了出去。

楚王于是也知道了自己死后,楚国贵族们想要趁着他的葬礼射杀吴起。

结果吴起这家伙倒好,跑到他尸体旁边拿他尸体当挡箭牌。而那群贵族,看到君王尸体还不收手,连着先王尸体和吴起一起射成了筛子。

楚王:!!!

贵族也就算了,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吴起,寡人待你不薄啊!

楚国也乱起来了,楚王要算这笔账。但贵族坚称这件事还没发生,凭什么提前找他们算账。大王就是趁机发难,想削弱贵族的权力。

效果好得出乎预料,扶苏没忍住,又将魔爪伸向了赵国。

楚王和赵王没有仇怨,不会闲得没事去曝光赵国的隐秘。没关系,可以找人假装成楚王的人,再去四处宣扬赵武灵王被小儿子饿死的故事。

搞完事情,扶苏跑去找阿父分享:

“现在赵国、齐国、楚国他们都乱起来了。”

太子过于调皮,但头疼的又不是自己。

所以始皇夸了儿子一句能干,把小太子夸得心花怒放。

扶苏依偎在父亲身边说:

“我觉得现在这样还不够。”

始皇愿闻其详。

扶苏分析:

“只有三国乱起来太少了,而且他们只是内部自己乱自己的,没办法因此互相生出仇恨来。”

始皇便问他还想折腾什么事。

扶苏道:

“跟他们讲一讲勾践、魏惠王、燕昭王这些人是怎么寿终正寝的吧。”

尤其是魏惠王,活了八十一岁呢。不仅活得久,死得还很安详顺遂,根本没有吃过什么苦头。

反观其他人,不仅死得早,还死得惨。人呢,就怕一个对比。

关键人家魏惠王的儿子还孝顺。

魏国举办丧礼的时候,遭遇大雨雪。他儿子说什么都不肯延期举办,宁愿在风雪中扶灵,后服了他。

虽然太子这么干不一定是真的孝顺,可能还有政治作秀的缘故。但这不重要,听在父子失和的那群君王耳朵里,这就是儿子孝顺的表现。

齐桓公他们一定嫉妒死了吧?

还有勾践,也是好好地活到晚年才死的。据说死的时候差不多五十六岁,也没传出诸子争权的笑话来。

作为吴越之战最终引起几国纷争的罪魁祸首,怎么能放任越王置身事外呢?他们最好全都打起来,越乱越好。

始皇伸手摸了摸儿子的脑袋:

“想做什么就去做吧,还有朕给你当后盾呢。”

哪怕回头各国发现了是扶苏在背后搞事也不要紧,他有的是办法护住儿子。

扶苏只是小年轻爱玩了一些,这群君主都是百年前的老前辈了,怎么好意思和晚辈计较。

扶苏却说他有办法不暴露自己。

然后兴致勃勃地把这些故事全都发到了论坛里,等着好心玩家跑去四处宣扬。

玩家间的消息总是传得很快的,没多久全天下就都知道了。

各国把故事扒拉了一遍,越看越生气。

不仅是生气大家的命运不同,还生气于凭什么各国的故事都那么完整,只有秦王的故事他们打探不到。

虽然各国没发现是秦人在搞事,可唯独秦王一片空白,也很显眼。所以他们便把主意打到了天外人头上,想问问天外人知不知道秦始皇怎么死的。

总不可能秦始皇也寿终正寝、儿孙孝顺吧?什么好事都让那秦政占了,没有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