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 章 比惨(第2页)
被问到的玩家挠挠头:
“你们想知道秦始皇怎么死的?这我哪儿知道啊!”
都说了历史出现断代了,记载很少的。他就知道秦后头是汉,秦朝延续了多少年都不清楚。
不过这人还是给出了一点讯息:
“我听说过一个小道消息,不知道是真是假。”
赵王精神一振:
“你说!”
小道消息啊,这种东西真实度不可考,却一定非常非常劲爆,正适合拿出来刺激一下秦王。
玩家告诉他:
“据说汉朝开国皇帝只比秦始皇小三岁。”
赵王嘶了一声。
这这这,汉朝天子总不可能活了几百岁。所以既然两人年龄相仿,那岂不是说秦国一统天下没多久,就被汉给灭了?
赵王大喜:
“这个消息对寡人很重要!”
当即送给玩家不少道具,作为感谢。然后飞快把这件事散播了出去,美其名曰不想让同一个祖宗的远房亲戚被蒙在鼓里。
赵王假惺惺:
“秦王啊,你不要太难过。虽然好不容易一统天下结果被别人摘了桃子是挺惨的,但你好歹统一过天下啊!”
赵王是不信什么白手起家的,觉得那也太难了。他猜那个汉王八成是秦朝的开国功臣一类的,被封了汉中作为封地。
分封制嘛,大家都熟悉了,没人觉得秦国统一天下之后不搞分封。所以既然会蹦出一个汉王,就绝对是秦始皇把功臣或者宗室封去了汉地。
不过宗室的可能性不大,秦朝刚建立,就算宗室篡位,也不太可能更改国号。相比起来,功臣论比较可信。
始皇:……
这群人还挺逻辑自洽的。
不过这对秦国来说是件好事。
始皇直接对群臣道:
“诸位也听见了,分封制断不可行。施行分封之后,我大秦被功臣所篡,可见此制度早已不合时宜。”
知到内情的李斯嘴角一抽。
他们陛下什么时候和太子学会了满嘴跑火车?
其他人不明真相,哪里晓得这是胡扯的,一个两个都听了进去。唏嘘的同时,还有些紧张。
毕竟外头都说是功臣篡国,这——在场诸位可都是未来的功臣!
虽说汉王和王上的年龄差是三岁,他们的年龄对不上。可那些人自己也说这是个小道消息,不保真。万一不是三岁,而是五岁十岁呢?
幸好,里头有些人是其他时代的。
他们想到这里就放心了一些,总不可能是他们被分封去了汉中当汉王。所以需要警醒自危的,只有秦王政时期的人物。
那些被调入中央的郡治长官们压力极大,不由怀疑起自己来。尤其是之前在汉中郡当官的那几个,冷汗都下来了。
扶苏安抚了一句:
“能得封汉中的定是天子近臣。”
言下之意,人选大概率是没出现在这里的关中高官。
众人纷纷松一口气。
始皇借机打消了众人以后继续实行分封制的同时,也顺便敲打了他们一下。今日过后,想来诸位也不敢仗着功劳就自满了,生怕会被同那什么汉王扯上关系。
——你这么嚣张跋扈,是不是看不起陛下,想学汉王篡位?!
群臣试探着询问始皇:
“王上对那汉王的身份,可有猜测?”
哪个臣子封地会在哪里,王上应该早有安排吧,总不可能是大一统之后再来临时任命。
见臣子们依然一副惴惴不安的模样,始皇就知道得给他们一个切实的人选。不然臣子天天提心吊胆的,耽误干活。
始皇沉吟了片刻:
“应当是刘季。”
这人大家都没听说过,不由面露疑惑。
扶苏帮忙解释道:
“刘季被阿父派去了楚地。”
暗示大家这是一步暗棋,所以大家才不认识他。
也不算骗人,毕竟大一统之后刘季确实在楚地任职。私底下捉出了不少潜藏的六国余孽,表面上就是个寻常太守。
介于汉高祖确实是刘邦,始皇现在把刘季拎出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李斯在旁边听完心想,刘季要是知道这对父子在外头这么败坏他的名声,又要汗流浃背了吧。
李斯悄悄摸摸给刘季发消息:
「陛下刚刚封你做汉王了。」
刘季:???!!!
刘季险些一个病中垂死惊坐起:
「怎么回事?!」
李斯却不肯回他了,就让他一个人忐忑不安去吧。
刘季只好跑去戳太子殿下,求个解释。
扶苏随口回道:
「那些人误以为父亲搞分封封了个功臣汉王,后了你的名字。」
刘季:陛下不能编个不存在的名字吗!
反正都是不认识的,刘季他们不认识,其他假名他们肯定也不认识。为什么不叫别的,非要叫刘季啊。
哪怕说是刘邦都好啊!
扶苏许诺道:
「那下回说刘邦,不说刘季了。」
刘季:……不是,就不能换个姓氏吗?
扶苏忽略了刘季的小意见,扭头对阿父小声说:
“刘季希望我们下回用刘邦的名字。”
始皇不虞,否决了:
“刘邦不配做我大秦功臣。”
哪怕汉王再怎么在众人心里是个篡位的乱臣贼子,前提也是他因功封王了。刘邦是个彻头彻尾的反贼,凭什么当大一统功臣?
扶苏想想也有道理:
“那下次还是说刘季吧。”
至于刘季自己的意见,不重要。
李斯旁听完,幸灾乐祸。
不过这次他可不给刘季通风报信了,因为报信的事,他刚刚被太子瞪了一眼,差点引火上身。
扶苏:我阿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跑去告诉刘季,是不是对陛下有意见?
始皇叫住李斯:
“如今天下都在嘲笑朕被臣子篡位,此事便交由丞相来解决。”
李斯叫苦不迭。
陛下果然也不高兴了,连爱卿都不叫了不说,还把烫手山芋丢给他。各国嘲笑秦始皇,他怎么解决?他又不能勒令那些人闭嘴不许笑了。
扶苏威胁:
“若是丞相解决不了的话,那也不能怪孤将丞相干的好事拿出了。”
区区汉王如何能够篡位?
当然是因为朝中有丞相乱国了!
李斯无语凝噎:
“殿下,这样岂非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到时候陛下还得被人嘲笑第二回识人不明,说他看重的丞相也是个逆贼。
扶苏不以为意:
“孤不会把帽子扣到胡亥头上吗?”
问就是始皇帝驾崩之后胡亥杀兄篡位,一切都是胡亥的锅。
他阿父能稳稳压住李斯,胡亥压不住,是胡亥无能昏聩、李斯贪心不足,关始皇帝什么事。
李斯:对啊!还可以推锅给胡亥!
李斯福至心灵:
“定是胡亥封的汉王!与陛下无关!”
扶苏颔首:
“去吧,好好干。”
作者有话要说
扶苏:真没用,还要孤给他提供思路。
始皇:还是朕的太子最能干。
晋江今天抽了20多分钟,我刚把存稿放进来,还没来得及定时,它就抽了,可恶,时间卡得刚刚好
齐国在吴地的吞并一开始十分顺利。
一口气吞了大半吴国国土,正高兴呢。哪怕知道接下来要面对越国的抵抗,齐王也不是很在意。
结果越王倒是乖觉,认为自己打不过齐国,干脆把兵给撤了。不仅没和齐国正面起冲突,甚至还将已经收拢到麾下的剩余小半吴国地盘给吐了出来。
齐王顿时察觉到了危机。
越王怎么可能无缘无故把到嘴的肥肉给吐掉,定然有阴谋。
哪怕明知打不过齐国,也不至于如此,否则之前辛辛苦苦覆灭吴国岂不是全在做白工?连成本和战损都收不回来!
齐国的士兵没有继续南下,而是选择了观望局势。
这一观望,就耽误了最佳时机。
越国的故布疑阵反而让齐国没能第一时间吞并整个吴国,给了后来的楚国和魏国瓜分吴地的机会。
攻打吴国的残兵,总比攻打齐国的士兵要省事。等齐王收到消息的时候,吴国已经一分为三了。
但三家瓜分的地盘数量不对等,富饶程度也各不相同。魏国还好说,楚国是有些不太满意的。
楚王评估了一下自己和齐国的军事差距。
首先,楚国本身就比齐国能打。其次齐国军队之前镇压吴国军队,又耗费了一点军力。不像他们楚国,是直接接手被越国镇压过的吴地,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和齐国打起来胜算还是很高的。
楚王还想要把整个吴越吞了,毕竟在他继位的时候,吴越两地除了越国南部被归入百越之外,其他地区都是他们楚国的地盘。
结果时空错乱一出,在他楚悼王在位期间吴越独立出去了。他若是拿不回来,哪有脸去见列祖列宗?
要是被齐国占走,更是显得他无能。
于是楚国坚定了要把齐国士兵全数驱赶出吴地的决心。
隔壁魏国则是迎客。
当年秦灭六国的时候,曾经令尉缭携带重金去贿赂六国高官。
因六国国君昏聩,不少甚至还被相邦把持,导致这一招非常好用。大国中的赵国和齐国就是这么灭亡的,楚国也因此栽了个不小的跟头。
虽然如今各国君主没那么昏聩,但贿赂高官这条路依然能行得通。
原因很简单,是人,就有私心。只要抓准了他的软肋,针对性游说,依然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就像秦国大将白起的死一样,秦相范雎在其中居功甚伟。哪怕起因是将相不和,背后也定然有赵人离间,甚至是贿赂。
何况,就算不走贿赂这条路,也有别的办法可以操作。
英明的君主有针对英明君主的法子。
始皇查看了一圈大秦各地的郡治官吏名单,从中挑选出了几个并不起眼的心腹。
关中以外维持着战国末年的郡县制度,其中郡治的郡守、郡丞、郡尉都是秦王特意任命的心腹。
虽然他们不像中央高官那样为人熟知,可在始皇心里依旧是可用之人。而且,因为时代靠后又没有那么出名,反而适合派出去做点事情。
始皇将郡治官吏调动了一番,一部分升入中央任职,一部分派往各国。
仗着现在天下乱着,想要调查一个人的来历困难重重,便给他们塑造了假身份,方便他们去外头行走。
始皇说道:
“如今各国都求贤若渴,尔等皆为贤才,也该去试一试才好。”
燕昭王造黄金台广招天下英杰,魏惠王变法图强也需要人才辅助,楚悼王失了吴起正是急需人员接替之时,更有落后的齐王、越王想要尽快赶超战国群雄。
你越是需要人才,就越方便别国安插间谍进去。这就是针对英明君主的陷阱,齐湣王当初就是栽进这个坑里才被苏秦骗得倾家荡产。
现在大秦失了尉缭,但贿赂和游说各国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得尉缭才能做。张仪补上了这个缺漏,再安排一堆人于暗处接应,定然万无一失。
扶苏给他们践行时叮嘱了两句:
“诸位此去小心。”
要是被发现了,就找玩家帮忙逃跑。保命要紧,反正就算没有他们去当间谍,秦国的大业也能成。
若非当今各国的国君都有自己的骄傲,换成胆小一点的,哪怕事发,这些秦臣也可以光明正大地表示“我就是秦人,你敢动我一下试试”。
换成韩王安等人,肯定是不感动的,只能憋屈地任由暴露了身份的间谍离开。可齐王他们却不会吃这个亏,恐怕反而会被激怒,更要处决他们借此震慑秦国了。
所以还是得利用玩家这一点自保。
臣子们领命而去,顶着新身份进入了各国境内。
求贤令一直在发,每日都有自以为是大才的人蜂拥而至。他们混在这些人里面,一点都不起眼。
可是能在秦王政时期做到郡治长官位置的,又哪里有庸才呢?脱颖而出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魏国开战之际,便有潜伏了半年之久的秦臣终于借此机会崭露头角,得到了魏王的看重。
对方按照太子殿下的意思,开始挑拨魏王重兵出击。
魏惠王时期的两场著名败战,很多人都听说过。
先是桂陵之战,赵国先撩者贱,攻打了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于是发兵反击,把赵国国都给攻破了。
赵国向齐国求援,于是齐王派出孙膑出战。孙膑一计围魏救赵,导致魏国大军不得不回援。
后来在魏军回援的时候路过桂陵,遭到了孙膑的埋伏,连大将庞涓都被擒获了。
但这次的战役其实没有真正救到赵国。
因为魏国撤退归撤退,依然留了人手霸占着邯郸不放。齐国虽胜,魏国主力仍在,齐国也没有真的去进攻魏国的新都大梁。
不过这次的战役好歹给赵国争取来了一个和谈的机会,后来两国握手言和,齐国放归庞涓,魏国也把邯郸还给了赵成侯。
秦国间谍给魏惠王分析这件事时,自然是要把齐国和赵国有多蛮不讲理给夸大一下的。
分明是赵国先对付的魏国盟友,魏国只是出于道义反击一下,关齐国什么事?要不是齐国插手,赵国灭亡后,魏国说不定能吞并赵国呢。
魏惠王很是可惜:
“是啊!差一点就能吞并赵国了!”
秦臣又强调:
“当年大王继位时,就是赵国与韩国在背后动手脚,害得魏国国力大减。”
魏惠王他爹没立太子,死后两个儿子争权导致魏国内乱。后来魏惠王占据上风,自立为君,他的兄弟就跑去找韩国和赵国求助。
没多久,韩赵两国联手攻魏。魏国大败,魏惠王也被围困。
要不是两国没谈拢,一个想拥立傀儡魏王,另一个想让魏国一分为二,最后两国不欢而散。魏惠王当时就没了,哪里还有后来的好日子。
秦臣认为:
“大王攻赵分明是正常复仇,他们齐国就是事多,什么都要插一手。”
别管齐国插手是不是为了利益考量,人家报仇雪恨的时候你跑来阻挡,那就别怪人家把仇恨值分一半到你头上。
至于那是田齐干的,和现在的吕齐没关系,胸怀大志的魏王将之忽略了。
秦臣又说起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也很有名,在史记中是庞涓和孙膑这对冤家的又一次正面对抗,彻底奠定了孙膑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