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180 章 辟谣(第3页)

秦政:……

秦政揪住他的脸:

“笑得太假了?()???.の.の?()?(),

你别跟他吵架。厂子里人多()?(),

闹出来不好看。”

扶苏保证自己不吵架:

“我俩顶多皮笑肉不笑地互相问个好()?(),

吵架是不可能吵架的()?(),

爹你放心。”

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乖巧听话又体贴的好小伙,扶苏还特意去了一趟村长家里,问问村长叔有没有要给堂哥带的东西。

秦柱嫌弃道:

“他在城里吃香的喝辣的,我还给他带东西?该是他给我带东西,臭小子也不知道寄点好东西回来才对。”

这几个月子楚就没回过几趟家,问就是厂里工作忙。

华阳不掺和这对父子的事。

她招呼扶苏坐下吃两口:

“晚饭吃了吗?要不要在婶娘家再吃点?你上回送来的肉我们两个也吃不完,做成腊肉,今天切了一点炒蒜苗。”

蒜苗炒腊肉,绝配。

可惜扶苏吃饱了,只能遗憾地拒绝。

秦大爷倒是潇洒得很,还弄了杯小酒自饮自斟,一盘子炒腊肉他一个人干掉了大半盘。

边吃还边嫌弃:

“这酒不够给劲,水兑多了。”

酒只能在黑市里倒腾到,毕竟现在各地吃不饱饭饿死的都不少见,粮食酿酒属于奢侈品了。

村长家也只能偶尔买点,然后秦稷为了多喝几顿,就兑水增加了分量。这样也不用担心秦稷喝得醉醺醺得被人看见说闲话,兑这么多水根本喝不醉。

扶苏不太喜欢酒味,很快就被熏得告辞了。

秦柱嘴上说不给臭小子带东西,临走前还是让扶苏去他家菜地摘点菜给儿子送去。城里菜都得花钱买,但是供应却不多。

扶苏不乐意:

“带什么菜啊?他一个人又不会开火,平时都是吃厂里食堂的。你把菜给他,他也只能放着。”

村长叔居然想让他给子楚带点瓜果,绿叶菜这种也就算了,不压秤,那瓜能乱带吗?一个瓜死沉死沉的,他才不肯。

秦柱被说服了:

“行吧,那就不给他带东西了。”

扶苏回去和父亲说:

“村长觉得应该子楚给他送东西,凭什么他给子楚送?所以什么东西都没让我拿,到时候我们直接去车站就行。”

秦政听出了他话里的水分,但是没有揭穿。

因为他也懒得给子楚带一篓子瓜果去。

第二天,村长一大早就叫上要折腾户口的钱家人,跟他一起去县里。

他们没走多久,钱家大闺女也回来了。

大闺女嫁到了隔壁村,昨晚老三两口子特意托人把消息传去了隔壁。他们也不指望大闺女回来能把事情解决,就想着多薅点羊毛。

这姑娘喜欢挖婆家补贴娘家,所以每次上门必带东西。老三夫妻想着现在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没法从大哥那边占便宜,就从大姐那头占好了。

为此()?(),

老三媳妇还特意没去县里3()_[(.)]3?3。?。?3()?(),

就在家等着大姑姐上门。

钱家大闺女回娘家没看到爹娘()?(),

只有一个三弟妹在家。一问才知道已经去城里办户口转移了()?(),

事情板上钉钉,再改不得。

她气得胸口上下起伏:

“真是太不像话了!一点都不孝顺!”

三媳妇凉凉地附和:

“可不是?我男人就说了不分家,这次转户口也不想转,可惜拗不过其他人。”

说着看向大姑姐空荡荡的手:

“大姐你今天来得有些匆忙啊。”

言下之意没顾得上准备礼物带回娘家。

大闺女没听明白,也没心思追问。随意点了点头,说是挺匆忙的,没想到还是没赶上。

她在婆家闹腾得厉害,不然也没办法抠出足够的好处给爹娘。但是她婆婆也不是吃素的,就压着她做更多的活。

一大早,钱家大闺女要先把家里衣服都洗了,才让出门。不然也不至于来晚一步,没赶上村长他们出发。

大闺女干脆就在娘家待着了,她要等爹娘回来好好问问情况。

半上午的时候,处理完事情的一行人就回到了村里。顺便带回来了一个爆炸性消息,也就是贾南风改姓。

村子里一下子又热闹起来。

扶苏还去围观了一下钱家大闺女撒泼撕扯二嫂和侄女,结果被贾南风一脚撩翻摔得鼻青脸肿。

听着周围人议论改姓。

扶苏播着新鲜花生,边吃边说:

“商蔓不就改过?有什么好惊讶的?”

赵婶子搭了话茬:

“那可不一样,小蔓是跟着她娘回了娘家村子,南风可是还在本村待着的。”

扶苏觉得都差不多:

“管天管地还管别人姓什么,又不是你家孙女改了姓。”

赵婶子:……

她老姐妹没说错,这秦家的小树说话就是难听。咒谁呢,啊呸,她家孙女才不会这么不孝。

赵婶子撸起袖子就要掰扯。

扶苏忽然想起一件事:

“婶子,赵是你夫家的姓吧?天天喊你赵婶子,我都忘了你原本姓什么了。”

赵婶子顿住了。

确实,她自己都快忘了。

其实古代虽然会将嫁了人的女子称为某氏,只记载姓不记载名,但那个姓用的还是自己本名里的姓。

也就是在说某夫人的时候,可能会用夫家姓。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红楼梦》里贾政的夫人就经常被称为“王夫人”,而不是“贾夫人”。

很多比较古老的族谱,翻开也能看到各家媳妇记载的是诸如李氏。并非后来流行的赵李氏,非把夫姓加上去。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墓碑上的刻字变成了赵李氏、张口称呼人也变成了赵婶子?

民间风俗的演变考究困难,很多事情已经难以追溯了。不过可以肯定是的,很多时候现代人确实比古人还封建。

赵婶子被扶苏的突然发问弄哑了火,看热闹也觉得没意思了,意

兴阑珊地站在人群外围不知道在琢磨什么。

她仔细回想了一下。

村里也不是所有妇女都跟她一样,

被人喊赵婶子的。

别的不说,

就说钱老二媳妇。大家都喊她小贾、贾嫂子、贾妹子,

怎么的到她这儿就变成赵婶子了?

赵婶子想不通。

她等热闹散去就拉住了扶苏:

“小树,

你来给婶娘分析分析。”

扶苏看了她一眼:

“这我哪儿知道?我出生起大家就都这么喊您了,不是赵嫂子就是赵婶子,要不您去问问其他婶娘?”

赵婶子还真去问了。

问了几个相熟的老姐妹,最后只有一个人想起了原因。

她回忆着说道:

“唉你还记不记得?你刚嫁过村里叫小花的太多了,姓李的也好几家,叫人不好分辨。”

喊一声小花,村里能有五个人应。喊李妹子,也有好几个应。

所以赵婶子她男人就让大家喊她赵妹子,村里姓赵的就一家,不会弄混。

赵婶子,不,应该叫李小花。李小花越听表情就越阴晴不定,最终转化成了咬牙切齿,撸起袖子就要回家揍男人。

她现在回过味来了,她这是被她男人忽悠了啊!

村里哪有很多姓李的?

虽然是有两家吧,但人家都是村里人,生的姑娘大家都知道名字,平时压根不喊李妹子的。

诡计多端的男人!

李小花回去就把窝囊废男人拎起来打了一顿。

她可不是当初那个初来乍到的小媳妇了,生怕做错点什么会惹丈夫不高兴。她公婆都去世了,家里是她做主,其他人没资格给她脸色看。

扶苏站在墙头看热闹。

听着隔壁院子里的鬼哭狼嚎,不由感慨村里真是一刻都不消停。

这才过去不到两天,都闹了多少场了?

将闾趴在他身边:

“哥,我刚刚看到你和赵婶子嘀嘀咕咕了,是不是你挑拨的?”

扶苏拒不承认:

“关我什么事?她自己家的矛盾,可别攀扯到我头上。”

正好撞见阴嫚回家,本来还挺不高兴的,毕竟错过了村里昨天的好戏。没成想路过赵家门口的时候听见里头在家暴,居然让她赶上了热乎的新八卦。

阴嫚飞快地把车停好,就抢了弟弟将闾的垫脚石头。将闾只能重新去搬,后悔之前怎么没有提前在院墙根放一堆。

阴嫚嫌弃地吐槽:

“叫这么大声,杀猪呢。”

村里会挨家暴的女人不少,男人却非常罕见。那些可怜女人挨打的时候也没见喊得撕心裂肺,他个大男人好意思喊疼。

关键是赵家这个平时不是很嘚瑟看不起女人的吗?总觉得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也没有男人那么厉害。

现在可算被她逮到了吧!

不仅挨了女人的揍,还不如女人能忍疼。

阴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