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181 章 高考恢复(第3页)

“你确定市场会开放?”

这些的前提是商业上的开放,一但不开,就能继续维持现状。

扶苏也反问:

“你觉得不会开?”

子楚觉得会开。

大家都是当过国君的人,失忆了不代表看事情的眼光也没了。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审视目前的局势,怎么选择才对国家更好,大家心里都有数。

子楚是想走政路的,国营厂的领导也属于政界人物。但是出去办私营厂就不一样了,到时候吕厂长就和政界割席了。

阴嫚凑到兄长耳边问道:

“他会怎么选?”

扶苏轻声回答:

“当然是娶了赵同志,利用赵厂长和吕厂长的关系,以最快的速度爬上去。在厂子倒闭前跳出去,去其他部门任职。等吕厂长私营生意坐大了,他俩还能互相扶持。”

经商的不能一点政界人物都不认识,不然竞争对手都能得到一手消息,自己却得不到。

子楚要是能给吕厂长当政界的关系网,那局势就要对调了。到时候就是吕厂长求着他,他能翻身做主。

阴嫚感慨:

“你们男人心好脏。”

扶苏微笑:

“只是足够自私利己而已。”

他还有别的没说呢,比如赵厂长最好别出事。万一出点可能牵连子楚的事情,子楚能第一时间离婚把赵姬扫地出门。

扶苏趁机教育妹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他人的鬼话都不要信,多为自己考虑考虑。

自私虽然显得不太道德,可以后的社会只有自私点才能过得好。

也不是说要妹妹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世界又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你自私点别人就会受损。大部分时候,是你自私之后别人就占不到你的便宜了,你可不欠人家什么。

阴嫚点头:

“我知道的,我爹把我宠到大,可不是为了让我去给别人当老妈子。”

她在村里可见过太多无私奉献的女性了,但是没人为她们的奉献感动,还会嫌弃她们奉献得不够多。

子楚果然跟扶苏推测得差不多。

他思考过后还是坚持要娶赵姬,说既然厂子可能十几二十年内就会倒闭,那他就得加快速度往上爬。

有赵厂长的关系在,他才能保证自己的升职速度足够快。

秦柱看他都考虑好了,到底没多说。

儿孙自有儿孙福,子楚都是成年人了,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心里有数。

于是秦柱商量起了彩礼的事情。

现在结婚都是要给彩礼的,不说七十年代了,古代也一样。结婚前要走完六礼,其中的纳征就是送上聘礼。

到了现代,这个流程被简化了很多。比如纳吉的合八字,大部分家庭就省略掉了。

当前年代当然更不能合八字了。

这会儿打击封建迷信的力度还是很大的。

扶苏听了一耳朵,不感兴趣。

这种没什么需要掰扯的彩礼没热闹看,赵家人估计也不会跑彩礼给太低了不行。

扶苏和他们打了声招呼就带着弟妹们离开了。

村长家的婚期定得比较急,其实赵家人早前就和子楚商量好了几个日子,就等秦家挑一个。

现在谈妥了,流程就走得很快。

两家的意思是年前就把婚结了,现在结婚都快,不会拖太久的。

秦柱找上扶苏:

“结婚办酒,得多弄点肉。”

虽然赵家早知道他们是农村家庭了,但是酒席还是得办得体面点。不然显得不够重视亲家,凭白惹人不快。

扶苏秒懂:

“我给你弄点肥的山鸡,你就说是跟人换的家养鸡。”

普通野鸡比较瘦,不如家养的肥硕。野鸡端上桌,别人一看就容易分辨是家养的还是野生的。

要找肥的野鸡不容易,好在扶苏在这方面天赋异禀。

村长家结婚,扶苏帮着倒腾东西,倒是小赚了一笔。亲兄弟还明算账呢,反正扶苏该薅羊毛的时候一点不含糊。

知青点那边新屋已经盖起来了,之前挨挨挤挤的知青搬了几个去新屋。吕雉他们倒是没搬,习惯了和商家搭伙过日子的生活。

村里大家也没多说什么。

他们想着商家日子过得艰难,就当给母女俩多点进项了。

结婚这天知青还去帮了忙,主要是想和村长套套近乎,问一下回城的事情。

村长的消息比他们灵通,现在还和副厂长家结亲了,肯定知道很多内幕。

两位女主没凑过去。

她们俩来自未来,自然知道以后的局势发展。扶苏这些天跟着她们一起做工,也听到了只言片语。

这会儿两个女主就在讨论回城的事。

孙秀秀意有所指:

“我觉得,高考迟早会恢复的。”

曲小梅眼前一亮,赶紧附和:

“我也这么觉得,国家现在急需人才,只有大学才能给国家培养足够的人才。”

两人都以为对方是七十年代土著,绞尽脑汁想提醒对方好好学习,不要错过了翻年的高考。

听到对方对高考的恢复如此有信心,曲小梅和孙秀秀同时在心里感慨——我姐妹真是个目光长远的聪明人!

要知道这年头很多人都不确定高考会不会恢复的,就算你跟他们说肯定会,分析一大堆,他们也半信半疑。

难得有个赞同自己的,简直令人感动。

扶苏听着她们这么互相忽悠互相吹捧,忍住了没笑。

扶苏装作不经意地走过去:

“如果高考恢复了,你们要参加吗?”

此话一出,两个人的表情同时扭曲了一瞬,回忆起了当初被高三支配的恐惧。

孙秀秀僵硬地说:

“我、我就不了吧?我学习成绩很差的,肯定考不上大学,而且高中知识我都忘光了。”

作为一个家境优渥的现代人,毕业之后她甚至都不用为生计奔波。她拿着这些年父母长辈们给她的压岁钱、零用钱,自己去理财投资,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

所以孙秀秀穿越前其实根本都没出去工作过。

本来工作上也不怎么用得到上学时候学过的知识,不工作就更用不上了。有时候看到一元二次方程,她都得懵一会儿。

曲小梅的笑容也十分勉强:

“我家里条件不好,我没上过高中。”

她上过,她当然上过,她还是大学毕业生呢。但是吧,当初高中的时候她就因为不爱学习,堪堪只考了个三本。

哦,后法取消了。

但她那个年头是有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的,三本分数线低很多。

曲小梅不知道别的三本什么样,反正她上的那个基本就是混文凭。大学四年她成天打游戏,课是没听过一节,知识忘得比孙秀秀还干净。

——也不对,曾经听过半节高数课。结果后半节就听不懂了,大大挫伤了她学习的积极性,干脆摆烂。

说真的,曲小梅和孙秀秀超级佩服那些年代文女主的。穿越女主来了之后一心考大学,还凭本事考到了清北。

反正她俩做不到。

孙秀秀的观点是,过日子自己舒心最重要。大学不缺她一个小废物,她更乐意抓住风口赚点钱,以后继续过衣食无忧的日子。

反正她只要赚到足够她后续投资理财吃基金回报的钱就够了。

曲小梅的观点则是,上辈子已经够卷了,在个用不到什么专业知识的小公司里头996到猝死,这辈子真的卷不动。

听说这年头的大学没法摸鱼,去了之后都要认真学习。头悬梁锥刺股,不好好学习的还会被全班鄙视。

天呐,她真的吃不了学习的苦,还是放弃为妙。

扶苏了然地笑笑:

“高考考不上的话,那就得等以后找别的机会回城了,是麻烦了一点。”

既然两位女主都不担心这个,那说明高考恢复之后没几年,知青就能随便回城了。

扶苏若有所思。

上千万知青的回城,必然导致城里工作岗位紧缺。以前搞下乡就是为了解决知识青年没工作的问题,所以回城后的无业知青必须得有新的出路。

要么,他们自己创造工作岗位,要么,上头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

毕竟不事生产的青年人太多,可是会影响社会治安的。

扶苏回去就和父亲说:

“经济开放应该在知青回城之前。”

先进行经济开放,允许私人做小买卖。可能会在某些大城市试点,发现局面可控之后,再推行到全国各地。

接着,知青就可以回城了。

这个时候,哪怕大家看不起做小买卖的,觉得摆摊的不如正紧工作光荣,为了生计也有很多人会选择妥协。

等到发现做生意确实挺赚钱的,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失业问题因此迎刃而解。

而且大量人口参与进经济活动,经济自然就被盘活了。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期,一举多得。

想出这套组合拳的领导确实厉害。

秦政在心里列了一下时间线:

“高考恢复、经济开放、知青回城、工厂下岗,应该是个递进式的过程。前三者发生的时间距离短,最后这一条则是长期问题。”

厂子肯定是陆续倒闭的,家大业大的倒闭得更晚。青年人做生意对国营厂子的冲击也是循序渐进的,社会会慢慢完成换血。

等下岗职工越来越多,他们也会参与到生意经营上去。

做生意的人多了,有钱人就多了。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民营厂子的规模就会持续扩大。

所以这些厂子会不断招工,下岗工人有机会的话还能去这些厂子工作,不至于彻底没了生计。

只是这样的变革下,终归会有家庭生活艰难。有些人不习惯新的厂子,有些人年纪大了新厂子不招。

扶苏点头:

“以前养老靠工厂发的退休金,以后工厂靠不住了,就得上头来负责这一块。”

养老保险应运而生。

翻看历史记录就会发现,第一次施行养老保险是在1986年,和下岗潮的时间接近。

下岗潮刚开始就推行养老保险,绝对不是临时想出来的应对方案。应该是提前就意识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早就在为这项政策的实施做准备了。

扶苏自告奋勇去找女主继续打探细节。

在他有意无意的引导下,两个心眼有但不多的女同志透露出了不少内幕。

孙秀秀试探着提醒:

“我觉得高考恢复应该很快,可能也就年后的事情,最迟最迟后年恢复。”

这是企图提醒大家现在就可以开始复习了,免得等消息下来发现复习时间太短根本不够用。

她可是知道的,消息传来后一个月就进行考试了。一个月管什么用啊,她觉得一个月都不够她把单一学科要背的东西记住。

好在第二次高考是第一次的半年后,恢复了夏季考试的规律。第一次没考上,学个半年考第二次也不影响,就是没了提前复习的优势。

孙秀秀唏嘘一声。

她听说有些知青下乡插队也没忘记学习,在村子里待了多年依然坚持读书。这种人她是佩服的,第一次高考其实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吧?

曲小梅则说:

“高考这种事情尽力而为,要是实在考不上也别太难过。我们迟早能回家的,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反正我们还年轻,等个三五年就是了。”

暗示大家五年内肯定有结果,别因为高考失利就心态崩了,彻底丧失了希望。后世好多高考失利跳楼的,她也担心村里其他知青会这样。

郭嘉听着听着,越发感觉这两人奇奇怪怪的了。

他用手肘碰了碰扶苏。

扶苏冲他眨了眨眼。

两个女生完全没发现自己说得太明显了,还觉得自己这么说足够委婉呢。

她们越说越上头,很快又提起了回城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的事情。

孙秀秀就提议思维别太死板,能活下去就行,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暗示大家不要因为别人都看不起摆摊的,就自己也死要面子不去干这行。

曲小梅也补充说社会风气是会变的,有些以前觉得不好的,以后大舆论未必如此。说不定现在被瞧不上的工作,未来人人追捧呢。

郭嘉:……

郭嘉心情复杂,心说这两姑娘善良是很善良,就是过于善良了。

她们看人特别单纯,不仅自己单纯,还觉得大家都一样单纯。所以提醒的时候几乎要掰开了揉碎了说,生怕其他人听不懂。

等人结伴离开后,郭嘉感慨:

“看来她们生长的环境很美好啊。”

如果只有一个人单纯善良,还能说是个例。两个都这样,只能证明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的。

也挺好,在这种社会长大的孩子大多积极向上、品行优良,对于往前数很多时代来讲,这就是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了。

吕雉有些羡慕:

“真好。”

可惜她生得早了点。

不过她也算幸运,看样子她应该能活到见证那个时代的年纪。

自己小时候享受不到,后辈们能享受到也不错。

吕雉提起另一件事:

“知青回城之前,经济肯定就开放了。但是现在去哪里都要有介绍信,知青想要提前去试点城市做生意很难,村里估计不会给开。”

主要是村里也担心知青是找借口跑去那些城市,之后就一去不回了。万一上头问责下来,帮忙开介绍信的村长要担责任的。

扶苏明白她的意思:

“知青开不了介绍信,村里人能开。”

村里人如果想去做生意,村长估计不会拦着。毕竟家就在这里,不怕他们不回来。

扶苏和商蔓到时候要出去不难,郭嘉吕雉孙秀秀曲小梅这些人,就赶不上这趟红利了。

好在最初开放的试点城市也不多。

商机在后续的二十年里比比皆是,晚一两年并不影响什么。

这也是为何两位女主一直跟着扶苏折腾农业技术改革的原因,反正几年内都走不脱,不如找点事干。

扶苏问郭嘉:

“你想去做生意?”

郭嘉笑了笑:

“我还是比较适合做学问。”

他可不擅长这个,所以他应该会走高考这条路子。

扶苏点点头:

“那你明后年就可以离开了。”

韩信晴天霹雳:

“你要参加高考啊?那我们很快就要分开了。”

扶苏建议:

“你也可以去参加高考。”

韩信:……

韩信选择转移话题:

“郭嘉,你高考准备考去哪里?”

好的,又是个学习苦手。

商蔓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

“韩信你不考试吧?回头你给我打下手,这年头乱得很,独自做生意太危险了,还是得有点人高马大的保镖帮忙。”

韩信点头:

“行,我跟你混。”

他这几个月可是见识到了商蔓有多会把握商机了。

商蔓很快又拉上了章邯,打手越多越好。毕竟如今在各地跑运输的司机都经常遇到杀人劫道的,她不小心点不行。

吕雉思索片刻,很快也答应了入伙。

郭嘉左看看右看看:

“就我一个考大学啊?”

扶苏安慰他:

“我弟妹肯定也考,你们可以作伴。”

郭嘉:“……那你呢?”

扶苏理直气壮:

“我怎么能去上大学呢?我得留在家里陪我爹的。其他弟妹都去外地上学了,留他一个在家怎么成?”

郭嘉:“呵呵。”

商蔓警觉:

“那你去外地做生意,不还是留他一个在家吗?”

扶苏这时才露出了獠牙。

他微微一笑:

“商妹子,你缺投资不?”

商蔓虽然很会攒家底,可这年头赚钱太难了。他猜商蔓攒下的家底不会特别多,应该也就几百块。

几百块看起来很多,做生意就有点不够用了。到时候商蔓只能慢慢来,平白耽误时间。

可是,如果她拉到更多投资,那就不一样了。别看秦家这些年吃好喝好,好像没存下多少钱,其实不然。

扶苏自己有很多倒腾山货的私房钱,妹妹阴嫚也攒了许多工资没花。到时候他们兄妹两个注资,等着拿分红就行。

妹妹不是想以后躺着收租子吗?

现在投资了商蔓,未来当包租婆的日子指日可待。

商蔓也没怎么犹豫:

“可以!”

别人主动投钱,她没有拒绝的道理。

扶苏于是回去和妹妹说了这个好消息,告诉她虽然啃不到二哥了,却能啃隔壁的商姐。

阴嫚:……

阴嫚真心实意地感叹:

“哥,你这也太奸诈了。”

随后阴嫚积极起来:

“那我得多攒点钱,这样等蔓蔓能出去挣钱了,我可以拿出更多投资来。”

扶苏:。

就你还好意思说别人奸诈,呵。

可惜这个生意只能兄妹俩做,家里其他人没有存款。父亲手里倒是有点钱,但要留着家用的,拿不出太多。

不过问题不大。

扶苏唏嘘一声:

“我可是家里的顶梁柱之一,还能不管你们死活?”

妹妹分到的钱是她自己私房钱,扶苏分到的则是家里的共有家产。谁让他就是这么有责任心,这么关爱弟妹呢。

扶苏和父亲吹嘘了一下自己。

秦政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家里还有你大哥顶门立户,你要是不乐意可以不做。”

古代坚持长子的家产成为公中财产,那是因为长子要分走全家大半的产业,成为下一个当家人。

扶苏这回可不是长子了,他上头还有个哥哥呢。

扶苏轻哼了一声:

“大哥也就比我早出生一点点,四舍五入我也是长子。”

秦政侧眸看他:

“那你平时就得有点长兄的风范,不要总是跟个小孩子一样幼稚。昨天是不是你故意把桥松舍不得吃的饼干给吃了?”

扶苏:……

扶苏略有些心虚:

“我不知道那是他舍不得吃特意留下来的,我看到桌上有饼干就吃了。”

谁知道小孩回家发现饼干没了,当场一个爆哭,怎么都哄不好。没办法,大家只能许诺过两天再给他买一包。

今天扶苏没去县里,饼干还没买来。

好在小孩子忘性大,桥松已经不记得饼干的事情了。他兴致勃勃地跟着其他小孩出去满村子乱跑,大冷的天出了满头汗。

蒙英爬上一棵树:

“舜华,你走远一点,小心我摔下来砸到你。”

舜华连忙踩着小碎步跑远了一些。

蒙英很快把鸟蛋给掏出来了,冬天了还下蛋的鸟不多,鸟蛋也算是难得的收获。

一群小伙伴把鸟蛋分了。

这只鸟下了九颗蛋,还挺多的,一人一个绰绰有余。剩下的大家投票决定给蒙英,因为是他爬树掏的。

桓越则往小溪跑:

“我们去捞鱼!”

趁着溪水还没上冻,能抓点小鱼小虾。个头都不大,因为这条溪水里就长不了太大的鱼虾。

不过别看个头小,肉还不少呢。

溪虾是典型的头小身子肥,炒熟之后几乎看不到多少虾头,只能看到肥嘟嘟的身体圆滚滚鼓起来,一口一个特别鲜香。

一群小孩不怕冷地大冬天捞虾,虾也感觉到了冷,动作就比以往僵硬。他们很快捞了一大堆出来,个个双手冻得冰凉。

幸而他们还有分寸,没有直接下水。要是腿脚也冰凉了,指定要生病的。

蒙英蒙安回到家,上交了战利品。

蒙恬十分惊讶:

“怎么弄到这么多?”

作为韩信的副将,蒙英小时候不是他爹这种沉稳性子,长大后才被韩信给磨练了出来。他幼时还是很跳脱调皮的,这会儿也显得非常活泼。

蒙英围着他爹乱窜,边窜边回答:

“不多,我们还分了很多给舜华桥松他们呢。爹你快点处理,我想吃虾了。”

蒙恬只好任劳任怨地给小兔崽子干活。

他家没有女主人,做饭的活落到了蒙恬头上。不过蒙恬比较擅长烤东西,别的就一般般了。

所以家里大部分时候就是水煮和烧烤,好在四个人都好养活,吃的时候不怎么挑剔口味。

一家人很快吃上了水煮溪虾蘸酱油。

其实溪虾更适合爆炒。

可惜蒙恬不会。

蒙毅蒙安和蒙英作为吃的那个,没有挑剔的资格。

隔壁羌瘣桓齮也都差不多,日常就吃这个。所以那天村长家摆宴席,一个两个都跟饿死鬼投胎一样,在桌上抢菜吃。

好在村里人吃席都这样,他们混在里头一点都不突兀。

但是桓越和羌烈却不会像小伙伴这么安静如鸡,他们边吃边吐槽老爹不会做饭,天天水煮天天水煮,他们都吃腻了。

很快,蒙家左右两边都传来了打孩子的声音。

蒙英和蒙安对视一眼,默默把嘴巴闭得更紧了。虽然他们爹不打孩子,可是听着这个动静还是很吓人的。

秦家的餐桌上。

桥松人小胃口小,很快就吃饱了,看着大人们继续吃饭。

他吃饱了也不闲着,嘚嘚嘚地分享起自己知道的八卦。比如谁家的小孩走路平地摔,谁家的小孩老挨打。

都是他们小朋友之间的故事。

李姻给南嘉喂了一口蛋羹,问道:

“桥松要不要也吃点鸡蛋羹?”

桥松人小鬼大地摇头:

“我不吃,留给弟弟吃。”

扶苏拿了个碗给他盛了一点,也给舜华盛了一点。

“不用给你弟弟留,家里不缺蛋。”

桥松:“我吃过鸟蛋了,不用再吃鸡蛋。”

扶苏:“鸟蛋不就拇指大小?还不够塞牙缝的,这点哪里够。你们小孩子多吃点肉和蛋,以后能长大高个。”

桥松这才接受。

吃完蛋羹,桥松美滋滋地说:

“还是我家的饭好吃,桓越他们都说家里吃的是猪食。”

刚说完,就隐约听见风中传来的哭嚎。

全家:……

桥松摇头叹气:

“我就知道他们要挨打。”

话刚说完,桥松就觉得鼻子痒痒的。他扭头捂着嘴巴打了个喷嚏,然后鼻涕就流下来了。

扶胥赶紧拿帕子给他擦:

“怎么突然打喷嚏?”

桥松也不知道,他擦掉鼻涕没事人一样地下桌玩去了。大家也没太在意,可能就是空气里的灰尘弄得鼻子痒了。

但是没过多久,桥松和舜华开始接连打起喷嚏来。之后舜华就跑过来,扑进了扶苏怀里,可怜兮兮地喊冷。

扶苏立刻要带她去加衣服。

李姻意识到什么:

“是不是着了凉?”

扶苏赶紧去摸小姑娘的额头,果然开始发烫了。这是发烧了,难怪会觉得冷。

桥松也没好到哪里去,兄妹两个齐齐生病,被迫躺在床上休养。扶胥去给他们拿了点退烧药回来,哄着小孩把药吃了。

阴嫚啧了一声:

“我就说这群小孩肯定偷偷下水了,捞了这么多鱼虾,不着凉才怪。”

桥松病中还不忘反驳:

“我没下水,我站在岸边看的。”

舜华说漏了嘴:

“对,我们就在岸边。顶多伸手去水里捞了一些鱼虾,没有完全下水。”

扶胥的手掌温暖宽大,一手能握住小孩两只手。把他们冰凉凉的小手捂在掌心,无奈地摇了摇头。

冷也不知道早点说,傻孩子。

秦政吩咐扶苏:

“你去看看其他家几个孩子,提醒他们生病这事。”

扶苏点头答应了:

“好。”

他沿着村道一路走过去,敲了几家的门。结果挨个问过去,发现和桥松两个一起捣蛋的小屁孩都还活蹦乱跳,只有蒙安稍微有点着凉。

扶苏回到家说了这件事:

“还是他俩身体素质太差了,不像别的小孩,壮得和小牛犊子一样。”

他们这边是没有炕的,小孩躺在被窝里还是喊冷,这年头热水袋和塑料瓶也不算常见,想给他们灌点热水暖暖都很难。

只好用笨办法了,两个爹一人抱一个,带着他们半躺在被窝里。桥松很快就不喊冷了,毕竟扶胥火气旺。

但是舜华还是打哆嗦:

“我爹、我爹还没我热呢!”

扶苏:……

扶苏争辩:

“你发烧了,浑身发烫,当然比我热了!我是来给你暖被窝的,被窝能暖了不就成了?”

舜华委屈地掉眼泪:

“我不要爹!我要大伯!”

阴嫚笑得不行:

“二哥,你看你多不招人待见,你女儿都只找别人。”

扶苏冷笑:

“那换你来?”

家里火气旺的就几个,阴嫚是来不了的,她还不如扶苏呢。

将闾正要说让我来吧。

秦政忽然走了过去:

“我来。”

他又吩咐道:

“行了,天也晚了,都回去休息。扶胥,你带桥松回你那屋,舜华留在我这里,我和扶苏照顾他。”

床不大,两个小孩只能分开照顾。要是将闾来照顾舜华的话,他们房间挤不下。

何况,秦政很怀疑那小子能不能照顾得好小侄女,他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秦政洗漱过后脱衣上床,亲自搂着生病的小孙女哄她睡觉。舜华缩在他怀里抽噎了一阵,慢慢才平复下来。

扶苏撑着脑袋躺在旁边:

“爹你怎么这么熟练?”

秦政瞥他一眼:

“你小时候也这样。”

他能不熟练吗?扶苏就是他带大的。

扶苏笑着蹭过去:

“我也有点冷,爹你借我点热度。”

结果闹得小姑娘掖好的被子被蹭开了,顿时又呜咽了一声。虽然已经闭着眼睛睡着了,却半点不影响她哼哼唧唧。

扶苏只好重新给她把被子掖好:

“要不我守夜吧,万一她晚上吐你一身。”

秦政想了想,点头:

“也好,那你明天白天再补觉。”

自告奋勇要守夜的某人,后半夜还是睡着了。一睡着就开始不安分,很快蹭到了他爹这边。

平时秦政是不会被这点动静闹醒的,奈何今天怀里多了个小孙女。秦政心里装着事,没睡太沉,很快睁开了眼。

看一眼睡得香喷喷的儿子,心道他就知道臭小子指望不上。

到底也没舍得叫醒他,自己照顾了孙女半个晚上。

第二天一早,两个孩子的烧就退了。

虽然还有点蔫巴巴的,却已经没了大碍。秦政让他们在家好好待着不许往外跑,他们有气无力地答应下来。

扶苏打了个哈欠:

“爹,你要不请假半天,睡个回笼觉再去上班吧?”

他没睡饱,他爹肯定也没睡饱。

秦政看了他两眼:

“你自己睡,我不困。”

扶苏觉得他爹当村支书就是吃力不讨好,跟过去耳语了几句,问他要不别当了。

他爹都有三个孙辈了,是时候该回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现在还整天去上班,给村里人处理鸡毛蒜皮,多辛苦啊。

秦政对此不置可否:

“睡你的觉去。”

扶苏劝说失败,只好遗憾回屋。

他还想着他爹不当村支书后,他就可以拐带他爹一起去南方。听女主的意思,刚开始就粤闽两省开放了经济,离这儿还挺远。

让扶苏一个人去,他是不去的。但是他爹肯跟他一起的话,他就很乐意了。

总指望商蔓给的分红也不是个办法。

秦政虽然没有答应,不过他也没有直接拒绝。

如果一直在村里当支书,很难升上去,估计得一直被困在村子里。家里的儿女以后都是会走出去的,当爹的难免要多顾虑一下后辈。

别的也就算了,扶胥、秦高、清婉这三个他不担心,但是扶苏、阴嫚、将闾和荣禄都是需要人盯着护着的。

他要是不在身边,实在不放心。

秦政和村长聊起这件事:

“我记得城里有意安排人进村?”

华夏千百年来乡村中都是宗族制,宗族势力庞大,甚至闹到了皇权不下乡的地步。到如今,好多村庄里的村干部依然是本村自己人,说是干部,其实就是地头蛇。

像秦河村这样大队长和大队书记都是本村威望很重的长辈,属于非常常见的情况。

但常见不代表上头没意见。

大队长也就算了,不好派别人接手。但是支书的位置,其实县城那头是更倾向于他们下派的。

只不过外头来的很难得到村里支持,尤其是抢了村里人支书位置的那种,就更受排挤了。

隔壁有些大队因为支书犯错,顺理成章地被换了,这种就稍微好点。可秦河村的支书没这个问题,上头其实挺头疼的。

秦政主动退让的话,还能卖个好。

秦柱有些意外:

“你要提前退休?你不才四十?”

有些人四十看着像七八十,秦政不一样,看起来就是三十出头,还很年轻干练。

秦政低声说:

“孩子以后都要去大城市。”

他没什么故乡情结,也愿意去大城市定居。大城市机会多,更容易做出一番事业。

秦柱了然:

“也对,你家跟我家不同,你这么多孩子呢。我家就一个子楚,他在外头混得怎么样我也懒得管,不需要我操心。”

秦政家里的几个孩子则不一样,他们离不开爹的。

不过就算退下去,也不能现在退。

等改革开放了再走也不迟。

新来的支书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秦柱暂时不希望村子里出现变数。

毕竟秦政也分析了,这两年应该会恢复高考。这件事对知青来说很重要,得他们帮忙盯着,免得影响知青们的考试。

动动脑子都能想到,真恢复了高考,像是什么替人考试、冒名顶替上大学、压着不让已经结婚的知青离开,都是很容易出现的情况。

后头这种情况最难处理,村里人会坚称这是家务事,不让管。

秦政淡淡地说:

“旁人不管是怕闹得难看了,以后在村里的工作进行不下去。”

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村干部未来还需要村民配合自己的日常工作,不能完全不管不顾。

不过秦政来干这个就很合适,他反正也要离开了。临走前插一手,哪怕后续村民怨恨他,也干扰不了他。

秦柱点了点头:

“那就麻烦你了。”

村里好几个知青和村民结了婚,就怕他们拦着不让知青去考试,或者偷偷撕了录取通知书。

秦政下班回家,叫住儿女们说了这事。

重点是让他们到时候多关注一下各家的情况,有时候知青脾气软不敢闹,外人都不一定能发现村民干的小动作。

现在是关键时刻,迫害知青的事情闹大了影响很恶劣。

何况干这种事情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知青被迫留下也只会是怨侣,以后越发家宅不宁,还带累了村里其他人的名声。

扶苏消息灵通,保证道:

“交给我,肯定不会让他们瞒下去。”

不让考试还不一定能瞒住,知青脾气再软估计也会闹。但是录取通知书这个就不好说了,一张小小的通知书,真藏起来了谁也不知道,还以为没考上呢。

扶苏准备到时候在县里蹲着,通知书到了就送他手里,他给带回来,直接转交给本人,不经过他们家里人的手。

秦政提醒他:

“交到本人手里,也有可能出事。”

扶苏一想也对:

“那我知会他们一声,然后帮忙保管。等他们离开要去上大学的时候,再来问我拿。”

不然放家里,没藏好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损坏。

扶苏收着正好,他混不吝的脾气人尽皆知,村里人可不敢触他霉头。

时间一晃来到了77年的十月份。

随着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全村都沸腾了。不过准备去参加高考的村里人远不如知青多,因为村里很多人其实中学没念完。

扶苏在第一时间蹦出来:

“要报名的找我,准考证我给你们收着,保管没人能破坏。要是谁拦着不让你们报名考试,我带你们去县里找公安,或者我帮你们叫公安。”

村民们:……

这里有你什么事!就你跳得高!

本来心里生了小九九的几个村民顿时气得脸色铁青,但是瞄到站在扶苏身边一言不发的村支书秦政,又把到嘴的谩骂给憋了回去。

不敢骂不敢骂。

他家的女知青当场就哭了:

“谢谢!谢谢你!”

其实高考恢复的消息之前就隐隐约约有风声了,所以她一直在认真复习,但是她丈夫趁她不在撕了她的书本。幸好被她及时阻拦了,说是和商蔓借的,撕坏了要赔钱。

那会儿她就知道,家里不会让她去考试的,她已经为此忐忑了很久。

好在,大队长和支书他们都明事理。

女知青抹了把眼泪:

“秦同志!你真是个好人!”

作者有话要说

扶苏:最近好像经常被发好人卡?

年代文写的就是这些内容,主要是家长里短吃瓜、高考和抓住风口赚钱,和伤痕文学没什么关系,我个小破文到不了那个高度,多看几本年代文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