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4 章 归国(第3页)
屋内没有柱子可以绑人,难以防备他们滚到有东西的地方去闹腾或者蛄蛹出屋子。扶苏干脆将他们好几个一组,背对背捆成一大团,这样就挪不了了。
做好这些之后,他换了一身不起眼的衣服,把秦阁的大门从内关上落锁。自己翻墙离开了这里,避着人悄悄来到了宫门附近。
宫内的巡逻路线扶苏早就摸透了。
伴读回家要从这边走,他的车马就停在宫门外,家中部曲也在外头等着接他上车。
伴读的脚步有些许迟疑。
直到他按照约定走到某个位置,见到了藏在这里的扶苏。
伴读松了口气,问道:
“宫门处有不少人把手,公子要如何混出去?”
扶苏看向敞开的宫门:
“很快就有法子了。”
忽然,宫墙外有人喊着着火了。着火的地方还是衙门,里头有好几位达官显贵,不可轻慢。
那边的守卫全都去参与救火,但火势蔓延有些快,人手不够。宫门处的守卫有点被惊动了,犹豫着要不要去帮忙。
卫队长制止:
“不可擅离职守!”
忙忙碌碌往王宫护城河这里打水灭火的贵族家仆一听立刻怒了。
他们家主子不仅是高官,还是大夏地位尊崇的大贵族,这群从庶民里选拔出的侍卫居然不来帮忙?要是主人在火场中出什么事,这些卑贱的庶民九条命怕是也赔不起!
家仆立刻胡搅蛮缠起来,嚣张地勒令守卫必须立刻过去帮他们灭火。
这样的事情在大一统王朝很少出现,但在先秦却很正常。贵族家仆理所当然地觉得无论是谁,都得给他们帮忙,哪怕是王宫侍卫。
只是借调一下,他们这么多人盯着,难道还能叫刺客闯空门进入王宫?
卫队长还想拒绝。
又有一人跑来:
主事人见他对骑马赶路并不排斥,便点了点头,指了个骑术最好的汉子,说请公子与他同乘。
接下来,扶苏就要快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回秦了。伴读一家吃不得这个苦,他们准备混在商队里,跟着商队走。
双方告别,扶苏骑上了马。
不知道为什么,扶苏总觉得现在的情况有点熟悉。好像他曾经也干过逃出敌国都城,赶回咸阳的事情。
想不起来了,应该是个错觉。
半个月后,一行人低调地进入了函谷关。
夏帝完全找错了方向。
他虽然知道渊桑心心念念的都是他阿兄,有机会肯定要去秦国找阿兄。可是能够带渊桑离开的必然是渊国人,渊国人哪里会管他想去何处,必会直接带他回国。
所以夏帝命人去搜捡前往渊国的那几条道路,障碍设置了一重又一重。
夏帝还有些不屑,觉得渊桑根本逃不掉。他直接提前在对方入渊国的要道设下埋伏,除非小孩选择翻山越岭,否则必然会被截住。
谁让夏国入渊就那么几条路呢?要堵人实在是太过简单了。
结果根本没堵到。
不仅跑得快的扶苏没被堵到,慢悠悠跟着商队走的伴读一家也顺利脱了身。
等夏帝意识到渊桑或许是选择了躲在夏国境内、待风头过去再回国,或者借道秦国回渊地时,已经迟了。
这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他这会儿再去搜都是海底捞针。不一定能搜到不说,还会浪费许多人力。
夏帝气得不行。
可开战的事情拖不得,他也只能暂且放下搜寻质子踪迹这件事。渊国有没有人质在他手上,都不影响他击败渊国,他不能因此就失去理智。
他却不知道,质子脱逃叫不少夏国贵族心里都生出了不太妙的预感。还没开战就输了一筹,总觉得这次的大战隐隐有些不祥之兆。
入秦后,扶苏可算能好好休息了。
秦政安排了人在函谷关里接应儿子,先带他去休整一二,再换舒适的马车继续赶路。
此刻秦政自己已经抵达了咸阳。
他是昨日抵达的,同样休整了一日,今天早晨才得到了秦王召见。秦王给他指派了一个宦官随侍,为他讲解秦王宫里的情况。
这位宦官是先秦时期实打实的官,不是夏宫中那种太监。太监是不能被任免官职的,说得好听才称一声宦官。
大秦有很多并未去势的宦官,他们中许多是罪臣出身,卖身成为了隶臣妾。只不过比起别的奴隶,他们有幸在王宫之中任职获取权利。
这些人所生的儿女也会继续在宫中任职,延续奴隶和宦臣的身份,直到大秦改制为止。
比较典型的代表是赵高。
他的母亲获罪后身体残缺不肯出去示人,干脆一直待在隐宫里任职。然后在隐宫中与人生下了赵高兄弟,兄弟二人俱是嬴姓赵氏,为赵国宗室远支。
也就是说,他们的父亲是赵国宗室,但是同样受罚后在隐宫当宦官,连累了子嗣也只能在宫内为宦。
秦王担忧儿子刚来大秦不了解情况,便指了一个识文断字懂得不少事情的宦官来给儿子当引路人。
等公子正安置好开始去学殿进学了,自然就不必他们跟随,自有臣子家中的适龄伴读入宫陪伴。
宦官一大早就来了,见公子正在洗漱更衣也不拘谨,恭恭敬敬地行礼过后,
直接开始介绍宫中情况。
秦政漫不经心地听着,心里在想儿子的事情。算算日子阿苏应该已经抵达函谷关了,不知道路上可曾受伤。
“……王上乃先王遗腹子,不足一岁便继位。彼时恰逢夏国灭海,国内惶恐,有贼子便打着主少国疑的旗号,想请小宗夺位。(<a href=".co)(com)”
</p>
秦政回神:
“是哪一支?”
宦官答了,说是先王的弟弟。不过对方自己不肯,惧怕夏国打来后自己成为亡国之君,无颜去见列祖列宗,便推拒了。
秦政:。
废物一个。
宦官又说其他成年的宗室近亲也大多如此,委婉地暗示秦政,秦氏皇族里不少人都是难担大任的。
分明是豪爽的西北汉子,结果心思比南方渊国的文弱书生还要细腻。一个两个担不起事,根本不能指望他们主持大局。
秦政问道:
“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宦官答道:
“相邦与大将军商议之后,决定维持现状。王上虽然年幼,却是璞玉,还能好生教养。”
有些话宦官不能直说,只能暗示。
他暗示秦政,宗室子弟如此废物,里头其实也有几代先王故意将他们养废的缘故在。
因为再往前数尽是些全家夺位的精彩故事,大宗小宗都积极上位。君王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就有点矫枉过正,把亲戚们养得太过胸无大志了一些。
两位辅政大臣虽然头疼,但想想大秦当时的情况,觉得总比大敌当前众人还在争权夺利要强。
所以干脆一条道走到黑,努力培养新王。只要新王别夭折,然后能长成手腕强悍的君主,那大秦就还有救。
内忧外患之下,大秦空前团结。
大家都不想灭国,所以没什么人搞幺蛾子。难得的是相邦和将军都是忠臣,没有别的心思,不然王位难保。
秦政却淡淡地说:
“他们本也无法篡位。”
昔年田氏代齐,都得数代田氏臣子齐齐努力,在齐国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然后当臣子治国时干得委实很是不错,再加上田氏原为陈国公子之后,这才有机会能够上位。
但凡少一条都白搭,其中田氏出身陈国公族这一点非常重要。人家原本就是一国宗室,是有机会成为诸侯王的,和寻常贵族可不一样。
秦国那两位权臣只是寻常贵族出身,哪怕想要篡位也根本无法得到国内广大贵族的认可。贵族不同意,做什么都白搭。
现在可不是后世臣子能随便篡位登基的年代,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宦官不懂这些,他胡乱点了点头:
“公子英明。”
他接着往下说,说是王上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了聪慧过人的天资。听闻五六岁就能像模像样地处理国事,让相邦连连惊叹先王庇佑。
秦政心想,穿越来的,能不早慧么?
两位辅政大臣不敢造次,可能也和才执掌大权五年、还没来得及生出野心就被秦王掐灭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何况时人信奉鬼神,那两人说不得都以为秦王是真仙下凡祖宗显灵了,更不敢有别的念头。
宦官又说起秦王的丰功伟绩来。
什么七八岁时就提出要兴修水利,将巴蜀和关中打造成粮仓。还有什么大力发展军备,征辟匠人改良弓弩战车等等。
这些年夏国忙着自己治理内政,秦国同样忙着治理内政。
也不是没有打仗(笔?╬趣阁小说)[(.co)(com),
只是没往关外打,一直在扫清西方和北方的游牧部族。
如今大秦的领土已经扩张了许多,秦国和蛮国之间的那些小部族基本都已经并入秦土了,只剩更远的高原等地暂时还没有去动。
秦政并不意外。
先平诸戎,再行东出,这是昔年惠文王和宣太后的策略,对方肯定会复刻。
早膳呈上来后,秦政坐下用膳。宦官侍立在侧继续说,这次提到了点有关后宫的事情。
说是秦王虽然亲政早,充盈后宫却比较晚。王上许是对美色不感兴趣,十七岁才纳了几个姬妾。
当时正逢夏国新王继位,对方还企图送点美人过来,被秦王婉拒了。
秦王后宫中的姬妾不多,怀孕的也就五个。除却二公子正之外,前头还有个大公子,后头则有两位公主和一位三公子。
而这些,都是一两年内怀上的。
秦政算了算时间:
“父王后来不怎么进后宫了?”
他还以为秦王是生不出,想想他亲爹子楚,就觉得生不出来也很正常。
结果一看战绩,两年让五个人怀孕,好些都是一发入魂。说他生不出来,还不如说他是不想再生了。
宦官也不清楚内情,只道王上更在意国事,这些年常常加班到后半夜才去休息,鲜少踏入后宫。
要不是王上没遭遇过刺杀,贵族们都要怀疑他是不是伤到了哪里。
宦官最后吹捧了一句:
“臣见公子仪表堂堂,另外两位公子都不及您万分。您是最像王上的那位,王上定然非常喜爱您。”
秦政不置可否。
他用完膳去拜见了秦王。
具体是个什么情况,见到人自然就揭晓了。他没打算跟自家先祖还藏着掖着,早点说清楚身份,也有利于大秦尽早成就霸业。
恰逢秦王早朝归来,听闻二公子前来求见,便叫人直接进去。
秦政踏入殿内,只一眼就认出了。
秦政:……
怎么是他?
难怪刚才宦官说他最像秦王,敢情不是拍马屁,而是事实。
物理意义上的最像。
秦政有些匪夷所思,一个世界里竟然同时有两个他。但秦政很快就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际遇,又想通了。
他重生前后见识过两个画风迥异的大秦,焉知天下没有第三个第四个大秦和更多的秦始皇帝。
上首的秦王政打量了儿子片刻,同样有些意外。
他语气微妙地说:
“朕还当是吕不韦来了,没成想是你。”
秦政:……?
为什么会把他当成吕不韦?
没等秦王解释,秦政忽然想起来,他家太子曾经写过几篇杂家文章,请人递给了秦王。
虽说当时没走嬴家的路线,而是通过另一个伴读家中曲折迂回地送去。但对方乍然见到熟悉的杂家学说,肯定会猜到这里出现了第二个穿越者。
以秦王的性子,不可能不去探究那个穿越者是谁。命人探查之后,极大可能会查到公子正头上去。
杂家的代表人里,偏偏有个吕不韦。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杂家的集大成之作,扶苏自小通读此书长大,学说中少不得有吕不韦的影子。
再加上扶苏还借秦政的手引导着嬴家搞了几次经济战,秦王不联想到吕不韦才怪,怕是以为儿子被吕不韦穿了。
秦政沉默片刻,说道:
“王上倒是能屈能伸。”
明知道儿子被和自己有旧怨的相邦穿了,
还能不计前嫌把人接回来,换个君王可能已经秘密将人处决了。
秦王颇为现实地说:
“倒也不是,朕后来发现你身边的渊桑有些奇怪,拿不准谁才是吕不韦。”
他表示自己思索过后决定先把儿子弄回来,无论儿子是不是被穿了,吕不韦确实是个好用的人才,肯定不能随便杀掉。
大不了就是换一个继承人,他还有两个儿子呢。实在不行的话还能再生,他又不是生不出来。
秦政大概猜到他之前为什么不生了。
公子正长到一岁多点,看起来就和未来的始皇帝很像了。
秦王自己是穿越的,当然会怀疑本界可能本身就会诞生一个始皇帝,肩负着天下一统的使命。
所以他决定不再人为给“自己”增加新的竞争对手,就没有继续生孩子,还给孩子起名为“正”。
公子正的母亲是不怎么受宠,但在宫里过得着实不错。秦王看似对几个儿子都差不多,其实私底下格外照顾二公子一些。
秦王解释起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把人送去夏国为质。
正常情况下,秦王是不会这么干的。
他的骄傲不许他送孩子出去当质子讨好别国,他也心疼孩子。何况他自己的秦国当时十分强大,外头没有国家配得上大秦送质子过去。
但本界不同,当时的秦国还没有这个底气拒绝夏国的要求。
秦国国内积弊非常多,秦王一边要处理这些烂摊子,一边要弄基础建设,一边还要改革。很多事情堆在一起,十几年下来也没搞完。
秦王考虑过后,觉得有些事情可能是命运的必然。
或许始皇帝就是要出去当一回质子,才能磨练出来。他当然舍不得送自己儿子去为质,却很舍得送自己去为质。
人对自己总是更狠一些。
秦政:……
好,不愧是你。
秦王解释完自己的心路历程,便问起秦政他的情况来。
秦王道:
“你身边那个渊桑,可是吕不韦?”
秦政:你到底对吕不韦有多大的意见?
秦政否定了:
“是扶苏。”
秦王点了点头,就没再多问。
秦政:?
秦政反问道:
“阿苏在夏国生死不知,你怎么一点都不担心?”
秦王理所当然地说:
“那小子一肚子坏水,不会出事的。”
秦政:……亲爹?
秦政额角青筋跳了跳,他发现自己和自己也是聊不下去的。双方既相似也不同,性格上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秦政心想,果然最合格的爹还是只有他一个,其他始皇帝都什么情况。
两边鸡同鸭讲了一番,终于搞懂了彼此的情况。
这位秦王活得比秦政前世稍久一些,没有寻仙问道的坏毛病。
他儿子是腹黑型的扶苏,表现优异,懂怎么劝爹。也给了他爹足够的自信,觉得儿子能接管好大秦,无需自己强撑着追求长生。
所以虽然穿越了,秦王也一点不担忧大秦的情况。他很顺利地接受了自己穿越的事实,开始兴致勃勃地大展拳脚,迎接新挑战。
秦王没见识过其他品种的扶苏,自然认为所有扶苏都和他儿子一样,是个腹黑的强壮汉子。
秦政认真地告诉他
:
无字惊鸿提醒您《大秦地府日常》第一时间在[笔趣阁小$说]更新,记住[(.co)(com)
“不,朕的太子他很柔弱。”
秦王:?
有点想像不来扶苏柔弱的模样。
怀着奇怪的好奇心,秦王翘首以盼等了一旬,可算等到扶苏抵达咸阳了。
扶苏先被秦王召见了去。
今日秦王穿的是常服,而非君王冕服。扶苏进门先看到了爹,殿内就他一人,秦政还没来。
扶苏惊讶地说:
“阿父你怎么突然长这么大了?”
秦政后脚走进来,不太高兴地说:
“秦梓桑,你认错爹了。”
阿父什么阿父,他家太子只有他一个阿父。
扶苏立刻回头:
“阿父!”
小孩扑过去,被父亲伸手接住。熟练地抱起来掂了掂,皱眉说了一句瘦了。
扶苏顺势撒娇装可怜:
“骑马赶路好辛苦。”
秦政将他放下,牵着他走到秦王面前坐下,许诺会将他重新养胖。
“回到咸阳就好了,阿父不在,路上可害怕?”
扶苏依偎在父亲身边,看都不看秦王一眼,满心满眼只有他亲爹。
秦王缓缓挑眉:
“你这儿子——”
哪里是柔弱,分明是装的。
秦王很快坚定想法:
“朕就说,所有扶苏都是一肚子坏水,根本不需要担心。”
他嫌弃地看了一眼撒娇太子,又望向秦政,这才满意了一些。
而后对秦政说:
“朕还是比较喜欢你这样的继承人。”
无论是扶苏还是其他人,秦王都觉得差点意思。这世上所有人都比不过他自己,可惜穿越前没有第二个公子政给他当儿子。
好在,穿越后实现了夙愿。
而且这个秦政还和他不一样,他是单纯施行暴政的。面前这个听说后半生施行的是仁政,休养生息发展农桑这些他也做得极好。
有这么个继承人还要什么扶苏?他这不是综合了嬴政和扶苏两个人的优点吗?所以扶苏可以丢开了。
这就是始皇帝陛下想要的完美继承人。
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该柔和的时候柔和,不能更完美了。
秦政:…………
作者有话要说
秦政:朕好像被人占便宜了
扶苏:不应当!居然有父亲不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