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8 章 骗与被骗(第2页)
<p>古代本来就“皇权不下乡”,管束乡里没那么容易,遇到天灾时期更是困难。</p>
<p>尤其是雪灾时期。</p>
<p>大雪封路,官府的人都不方便过去。村里趁机搞点小动作,确实很难管。</p>
<p>以前六国就干过诛杀秦吏的事情,如今在渊国一个搞不好只会变本加厉。到时候把人一杀,丢进山里,借口下乡巡查时遇到雪崩或者野兽,根本拿他们没辙。</p>
<p>说到这里,玄景眼眸转冷,似是想到了穿越前一些不悦的事情。</p>
<p>他这会儿看着倒很有昔年秦二世的样子了,脸上表情波澜不惊,顶多只在眼神里泄露一丝情绪。</p>
<p>扶苏饶有兴致地看着他。</p>
<p>小孩理智回笼后确实像模像样的,不像之前一点就炸了。这才有点王孙公子的风范,放出去不会丢了父亲的脸。</p>
<p>玄景忽略了他看戏的目光:</p>
<p>“是以光靠足够数量的秦吏想要治理渊国也是不成的,还是得加重秦国手中的筹码。”</p>
<p>“现如今秦吏还未到位,将军们凑合着征用了渊国旧吏,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p>
<p>“大秦的地方治理还是那个困扰,新派的官吏说话分量不够,旧官吏又与大秦并非一条心。偏巧天灾不断,属实是雪上加霜。”</p>
<p>扶苏放下杯盏:</p>
<p>“那你觉得,该如何处理?”</p>
<p>玄景心道是我想勾引你多说点,不是我自问自答。但见梓桑还没上钩,到底还是多丢出了一些饵料。</p>
<p>于是玄景回应了这个问题:</p>
<p>“渊国黎庶好歹只是单纯不服外乡人管理他们,不像六国之人想的是复国。大秦不必应付反贼,只要想法子让秦吏融入其中即可。”</p>
<p>“此举需要徐徐图之,没有足够的时间是达不成的。偏偏如今就是时间不够,好在父亲早有应对之策。”</p>
<p>“若我没有猜错的话,两位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父亲之前拉拢了大量渊国臣子,便该此时发挥作用了。”</p>
<p>朝中的二五仔并不单纯是为了覆灭渊国才拉拢的,也是为了后续治理渊国。秦王没有光顾着拉拢高官,底下的县令城主这些也没忘了示好。</p>
<p>灭渊后再拉拢可不一定能保证这群人的忠诚度,但是提前拉拢的话,就有足够的时间筛选和建立感情了。</p>
<p>秦王这三十多年安排的后手不少。</p>
<p>如今就等着他们给秦吏撑腰,帮助秦吏站稳脚跟融入当地。</p>
<p>扶苏听完赞赏地点头:</p>
<p>“是这个道理,既然父亲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前解决了这一问题,你还在</p>
<p>忧虑什么?”</p>
<p>玄景这才不紧不慢地抛出鱼钩:</p>
<p>“成功融入的前提是秦吏在当地治理得还算合格,可惜天灾频发,只怕一着不慎便会落入深渊。”</p>
<p>“渊国还好,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言论。夏国那边却宣扬过上天降下灾祸是君主昏聩,只怕到时候夏人遇到灾荒会认定是父亲的问题,再迁怒官府吏员。”</p>
<p>玄景很不喜欢这种类似“天人感应”的主张,它对君王的限制远比加成要多得多。</p>
<p>推崇儒家的王朝喜欢坚持这一点,因为符合儒家教义。但是大秦不走儒家的道路,肯定不能全盘继承。</p>
<p>但问题就在于,夏国太坑了。</p>
<p>夏国已经在夏人心里植入了这个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不是坑后来的皇帝么?</p>
<p>它这么一整,现在夏帝已经连续几年下罪己诏了。</p>
<p>回头大秦灭夏后,秦帝不下罪己诏,民间不可能没意见。别到时候把天灾怪到秦帝头上,再来几个牛鬼蛇神造反自立,折腾些乱七八糟的事情。</p>
<p>而且秦帝的威信受到打击后,秦国官吏也会一并遭受质疑。一旦基层官吏管不住乡民了,事情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麻烦。</p>
<p>玄景看向扶苏:</p>
<p>“也不知父亲他们可曾想好对策。”</p>
<p>舆论上面,太子和梓桑其实都擅长。只不过梓桑青出于蓝,会比太子更得心应手一些。</p>
<p>玄景猜测,扶苏应该会从他擅长的舆论出手,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吧。</p>
<p>结果扶苏却说:</p>
<p>“别想了,父亲他们肯定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应对,用不着我们瞎操心。”</p>
<p>玄景:……</p>
<p>这人怎么油盐不进?</p>
<p>扶苏微笑着看向弟弟,用眼神示意他别挣扎了。</p>
<p>给人挖坑这种事情扶苏也非常熟练,很多时候听第一句就能意识到对方是不是在班门弄斧。</p>
<p>玄景的引诱还不算特别明显,换个人八成能掉坑。可谁让大家都是同一个人呢,扶苏又很擅长识人,想看透弟弟心里的那点小九九简直没有难度。</p>
<p>玄景看懂了兄长的暗示。</p>
<p>但他没事人一样地继续维持着之前的淡然姿态,并不因为翻车而羞恼露怯。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稳得住,假装无事发生。</p>
<p>玄景神情自若地点头附和:</p>
<p>“我倒不担心什么,只是有些好奇父亲他们会如何解决,阿兄可知道?”</p>
<p>扶苏眯了眯眼。</p>
<p>这小子也是够厚脸皮的,被揭穿了也不以为意,还能面不改色的继续下钩,这毅力也是很足了。</p>
<p>扶苏没有回答,他倒要看看秦玄景还能玩出什么花招。</p>
<p>玄景开始了自问自答:</p>
<p>“既然阿兄不想说,不如我来替阿兄答上一答。夏帝连年下罪己诏却毫无用处,若换一人定然抓住这点朝外宣扬夏帝昏聩不配为君,借此覆灭夏国。”</p>
<p>“然我大秦并未这般操作,自然不是因为父亲好心放过他,而是不打算继续助长这等无稽之谈的可信度。覆灭夏国无需借用这些舆论,大秦铁骑自可堂堂正正地打过去。”</p>
<p>“若我所猜不错,如今夏国境内应当已经开始流传灾祸与君王无关的流言。夏帝为着自己的威信,大约也会主动配合,将这番言论传播到夏国各地。”</p>
<p>“大秦只要等待夏帝自己解决了这些传闻,民间不再盲信它们,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地收获成果。”</p>
<p>分析到这里,玄景看向扶苏:</p>
<p>“阿兄以为我说得可对?”
</p>
<p>扶苏笑着推给他一盏温热的乳酪:</p>
<p>“玄景小小年纪就懂这么多,想来很快就能学成出师,去给父亲帮忙了。”</p>
<p>玄景不接受他的场面话:</p>
<p>“阿兄比我厉害,应是你先入朝参政才对。此事阿兄定有其他解法,不知是否愿意同愚弟分享?”</p>
<p>见委婉的说辞扶苏不接招,干脆换成了直球。除非扶苏肯直接承认自己不行,想不出来,否则就得认真回答。</p>
<p>人不要脸就能占尽便宜。</p>
<p>扶苏心里感慨秦玄景越长大越不好对付了,果然还是之前的降智状态比较有意思。</p>
<p>扶苏在同样不要脸地拒绝和乖乖顺着坑往下跳回答问题里,没怎么犹豫就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利的第三个解决方案。</p>
<p>扶苏慢吞吞地开口:</p>
<p>“其实,我也想不出来——”</p>
<p>玄景眼里闪过一丝失望,都到这个地步了,还不能逼出梓桑的回答吗?他真的很想多见识见识梓桑的能力。</p>
<p>结果扶苏忽然收回刚刚的话头:</p>
<p>“逗你的,既然阿弟那么想听我的指点,我作为兄长怎么好敝帚自珍呢?”</p>
<p>玄景:……</p>
<p>非得犯个贱再回答是吧?</p>
<p>这么一来,虽然梓桑是顺着他的意思答了题,却把主动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主动权转换以后,梓桑就不算是跳入陷阱了,反而显得挖坑的玄景不够大气。</p>
<p>秦梓桑可太懂怎么反客为主了,没人能在他手上占到便宜。</p>
<p>扶苏已经开始回答了。</p>
<p>他做出思考的模样,短短数息就结束了虚假的思考,好像思维转得很快似的,装逼装得浑然天成。</p>
<p>虽然扶苏确实很有急智,对策也确实是他之前在玄景洋洋洒洒分析一大堆的时候,迅速琢磨出来的。</p>
<p>但他可不想让玄景知道他提前想过答案了,免得小孩得意。</p>
<p>毕竟玄景给他挖坑,就是想勾引他思考对策,然后回答。</p>
<p>只要扶苏顺着他的说辞思考了,玄景就已经达成了一半的目的,成功算计到了兄长。后续不肯回答顶多算是没有明面上落入圈套,不能算是从头到尾都没入局。</p>
<p>扶苏才不给他机会嘚瑟。</p>
<p>所以他略一思索,这才开口:</p>
<p>“光靠夏帝自己辟谣是不够的,夏人会觉得夏帝只是在无力地为自己辩解。倒不如对外宣扬各地都在受灾,英明如秦王其治下的领土也不例外。”</p>
<p>“叫夏人好好听一听秦国黎庶过的是怎样的日子,秦王神武睿智也一样要应对天灾。不仅可以打击天人感应论,还能借此叫夏人了解秦王威名。”</p>
<p>“夏帝若想自救,同样也只能接受这番说辞。叫他捏着鼻子传扬秦王的丰功伟绩,他心里应当会更怄气。”</p>
<p>比起后续才让夏帝发现自己被摘了桃子,当然是在出手养桃树的时候就明明白白地叫夏帝知道自己这个桃子有一大半就是替秦王养的,那才最解气。</p>
<p>如果夏帝不肯那就别管他了,秦国自己传去。反正不管夏帝怎么想的,这些说法都会传遍大夏,他没得选。</p>
<p>玄景忍不住用看魔鬼的眼神看扶苏:</p>
<p>“还是你比较狠。”</p>
<p>玄景一向觉得自己已经够心黑手狠的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梓桑。他只是单纯的腹黑,梓桑他还缺德。</p>
<p>扶苏笑眯眯地伸出手,揉了弟弟脑袋一把,对此不置可否。</p>
<p>从这天开始,玄景就喜欢上了拉扶苏一起</p>
<p>讨论政事。</p>
<p>没有事情可以讨论的时候,还会特意顶着风雪跑去章台宫,问父亲要了奏折,看完再回来“考验”
阿兄。</p>
<p>扶苏就任由他小短腿来回折腾。</p>
<p>直到有一天,渊楚终于克服了寒冷,上门来看望许久不见的俩儿子。</p>
<p>她一来就直奔玄景小可爱,把人往怀里一搂,狠狠揉了一把还带着奶膘的小嫩脸,嘴里说着“想死阿娘了”。</p>
<p>自认为已经长大的玄景崽:……</p>
<p>玄景努力推开他娘:</p>
<p>“阿娘,你去揉阿兄。”</p>
<p>渊楚笑吟吟地说:</p>
<p>“不行呢,你阿兄已经是快加冠的成年人了。”</p>
<p>到底只是养子,不好动手动脚的。</p>
<p>玄景这个时候又开始遗憾为什么扶苏不是亲生的了,如果是亲生的就可以帮他挡灾。</p>
<p>揉完儿子的小嫩脸,渊楚才问道:</p>
<p>“阿娘听说玄景最近很好学。”</p>
<p>玄景不明所以:</p>
<p>“有吗?”</p>
<p>渊楚笑着夸他:</p>
<p>“当然有了,你天天去王上那里学习处理政务,遇到不懂的还知道不去打扰父亲,而是回来请教阿兄,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p>
<p>请、请教???</p>
<p>玄景晴天霹雳,他立刻扭头看向老神在在的扶苏。</p>
<p>他分明是在考验梓桑,哪里请教了?</p>
<p>那点问题他自己又不是解决不了!</p>
<p>可惜玄景忽略了他四岁小身板带来的天然刻板印象。</p>
<p>如果他是个四十岁成年人的话,这么做别人当然会觉得他是在考验年轻晚辈。可惜现在扶苏才是比他年纪大的,这么做只会被侍从理解成十公子勤勉好学、四公子耐心解答。</p>
<p>啊,好一幅兄友弟恭的画卷。</p>
<p>渊楚就很满意,她欣慰地夸道:</p>
<p>“我们苏儿真是长大了,最近没有再和阿兄闹别扭吧?”</p>
<p>渊楚一直觉得梓桑是个特别优秀的好孩子,没有半点缺点,又懂事又体贴。</p>
<p>可惜不知道为什么,苏儿就是爱和兄长顶着干。明明很喜欢阿兄,嘴上却不肯承认。</p>
<p>或许这别扭的性子是遗传的王上?</p>
<p>送走渊楚后,玄景自闭了一下午。晚间秦政回来都看出不对劲了,问他又遇到了什么烦心事。</p>
<p>言下之意是扶苏又怎么欺负弟弟了。</p>
<p>扶苏可不背这个锅:</p>
<p>“今日阿娘来了一趟,还夸他勤奋好学,遇到不懂的事情知道请教兄长呢。”</p>
<p>秦政忍俊不禁:</p>
<p>“就为了这个生气?”</p>
<p>玄景默默在软榻上转了个身,背对着父子两人,用小小的背影和后脑勺表达自己的态度。</p>
<p>秦政便熟练地哄道:</p>
<p>“只是淑妃误会了而已,何须在意?朕与梓桑都知道你能干,是个合格的二世皇帝。”</p>
<p>玄景又转了回来:</p>
<p>“谢太子夸奖。”</p>
<p>真是好哄。</p>
<p>晚间把小孩送回偏殿休息后,父子俩坐在起居室里聊天。</p>
<p>扶苏说:</p>
<p>“他自小就没受过挫折,可算在我手里都给补上了。”</p>
<p>秦政含笑看着他:</p>
<p>“你莫要仗着他在家人跟前不设防,就可劲欺负人。”</p>
<p>玄景哪里是没受过挫折,他只是没受过来自亲人的挫折。遇到外人他可不会这么脆弱,也就在亲近的人跟前展露一些本性。</p>
<p>小孩怪好玩的,是和他家阿苏小时候不同的画</p>
<p>风。</p>
<p>扶苏比他自信得多,无论你怎么打击他都没用。扶苏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蔑视除了他爹之外的所有人。</p>
<p>当然,这也是秦政特意培养出来的。</p>
<p>不过骄傲的玄景受到挫折后会像个小孩子一样情绪都写在脸上,臭着脸需要父亲哄他。</p>
<p>骄傲的梓桑受到挫折后也会像个小孩子一样沮丧委屈,趴在那里等阿父过来安慰。</p>
<p>即便表达的方式不同,又怎么不算一种殊途同归?</p>
<p>秦政忽然想到一件事:</p>
<p>“玄景最近对你是不是温和了很多?(笔*趣阁小说)[(.co)(com)”
</p>
<p>以前兄弟说话夹枪带棒的,情绪平稳时只是暗暗挖坑,情绪起伏时看着像要直接炸开吵起来。</p>
<p>最近倒是少见后者了,哪怕依旧会说话挖坑,却温柔了很多。偶尔能看见玄景对扶苏露出钦佩的神情,虽然很少,而且转瞬即逝。</p>
<p>扶苏自己是感受最深的那个。</p>
<p>他微笑着表示:</p>
<p>“阿父,我早就说了,没有人会不喜欢我的。”</p>
<p>秦政:……</p>
<p>秦政觉得扶苏的这个回应要是给玄景听见,又能把人气得重新变回之前的小炸药包。</p>
<p>兄弟俩关系紧张,扶苏负全责。</p>
<p>秦政无奈摇头:</p>
<p>“你这张嘴!”</p>
<p>但凡扶苏能控制住自己不说一些嘴贱的话,世界就能和平一大半。</p>
<p>扶苏这里的思想工作是很难做通的,所以秦政把目标放在了更好哄骗,啊不是,更加懂事听话的玄景身上。</p>
<p>秦政早晨出门见小孩已经起来了。</p>
<p>玄景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他除了之前年纪小觉多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外,稍微长大一点就恢复了前世的作息。</p>
<p>前世的玄景就是个勤政的皇帝,日日要早起上朝的。如今不需要上朝,却依然维持了早起的习惯,没事可做就干脆看看书练练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