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云 作品

第1793章 盐利岂能轻易让(二)(第2页)

之前在鄢懋卿总理盐政的时候,曾经对于淮盐和解盐的行盐区域做了一次调整,由户部出面,确定了淮盐与解盐的行盐地方,当时的规定是:“河南南阳、汝宁二府原系两淮行盐地方,后令河东与两淮并行,遂致争辩不已。酌远近为分土,汝宁属淮北,盐运自寿州河入。南阳属河东,盐运自陕西入。惟舞阳一县地界汝、南之间,水路可通,仍行淮盐便,自后各守分地,不得越境私鬻。”

庞尚鹏认为,之所以淮盐和解盐之间争夺不断,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利益,盐税征收的顺利与否开始与盐商盈利的多寡相互关联,而盐商的盈利情况又与市场销盐的多少直接挂钩,即所谓“盐少则利微,商亏则课逋”。而现在考成日益严格,而朝廷对于盐运官员的考成,最主要的科目就是盐税的多少。

所以为了完成考成,各地的盐务官员为了保证己方的盐税征收,对于食盐市场的保护愈加重视起来,由是河东、两淮二盐区围绕行销区的争执也就变得越发激烈。而具体到这次两淮和解盐的争执,两淮盐区官员认为汝州原本就属南阳府,河东据此可既得汝州,复望南阳。河东盐场早已凭借成本、路程优势,把南阳府视为禁脔,又怎肯与两淮分享。解、淮双方发生了激烈争执。

而这次淮、解行盐的争执起因,还是隆庆四年的水灾,当时大量淡水流入解池,导致盐花不生,产盐锐减这是根本原因,而盐商们的操作则是直接激起除山西之外的其他解盐行盐地方的不满,庞尚鹏在奏疏之中说道:“解池减产,于是设法浇晒以求足数,其行之山西者则捞者也,其行之河、陕者则晒者也。晒盐味苦,不可以口,市不得鬻。有司者或别项征银抵价,或抑勒铺里承买,而民间实用反取之私贩,而民病矣。”

山西盐商的骚操作使得陕西、河南等地原本行解盐的地方民怨沸腾,百姓不愿意使用解盐,山西道掌道御史李戴就上疏直言其中弊端,他在奏疏中称:“河东盐花之生大减往昔,取数不盈,一也;山路崎岖,转运不便,二也;商人因脚价之重,不掺和不足以偿本,沙土参半,味苦不佳,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