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无力回天

第471章 无力回天

随着秦王与晋王交涉的结束,以及与两方各自的战令下达,大战几乎是猝然爆发。.k¨a*n′s~h¨u+q+u′n?.¢c,o?m/

而柳河两岸,自然是理所当然的首当其冲,双方箭矢乱飞不提,甚至更有悍勇之士试图强渡浮桥,直取秦王中军,意图毕其功于一役。

只可惜莫说是与触及秦王了,他们的马蹄甚至未能完全踏上浮桥,人就已被爆出的朱友文凌空拍成了血雾。

且不知道什么缘故,明明萧砚近在咫尺,竟未引来镜心魔那令人闻风丧胆的兵神奇袭。镜心魔只是紧紧护卫着晋王李存勖,异常果断地指挥中军精锐向北突进。战局瞬息万变,容不得丝毫尤疑。

故两河之间的营中,便立有千骑义从在朱友文的引领下渡河而过,率先与李存勖中军的义儿军接战,霎时间,人仰马翻,胡汉士卒混杂奔突,可谓是混战不堪。

但这仅仅是开始,随着双方指挥官的命令通过旗鼓、号角传达到各部兵马处,绵延十馀里的战在线,双方超过五万的骑军集团各自出战,却是将整场大战一开始便全部推上了白热化的地步。

一方四面合围,只求尽可能迂回、包抄、分割、歼敌。一方则极力避免纠缠,战车阵依然发挥用处,用以拖延东、南面王彦章、元行钦部兵马,剩下的骑军集团则奋力向北冲杀,试图撕开赵思温的王庭大军,逃出生天。

整个伊逊河与柳河之间的广袤原野,便瞬间陷入了如雷般的马蹄践踏之中,双方战马都在左右飞奔,伺机突袭到对方的侧翼或身后,查找着致命一击的时机。

所谓密集接战下,兵刃相加,生或死都在瞬间决定。在那一刹那间,先是所有人的怒吼声冲天而起,然后迅速代之以金属碰撞、格挡所产生的那种叫人耳鸣的交鸣,再下个瞬间,一切声音又被枪矛刺透人体的闷响取代。

于是从高处俯瞰,两股庞大的骑军浪潮先是缓缓接近,继而猛然提速,高速机动,从整齐到混乱,只经过了很短的时间。双方的各部骑阵迅速从泾渭分明到犬牙交错,不顾伤亡地冲击着赵思温步军大阵与两翼骑兵的拦截。

于是明明是骑军用战,战线的密度非但没有因此而松散,反而在激烈的对冲与挤压下愈发紧密、纠缠不清。

到了这个时候,随着四面八方全线交战,萧砚与李存勖也是瞬间便失去了大部分参战部队的指挥权,毕竟,要想在这种规模的大战中对已经投入战斗的部队进行微操,未免就有些痴人说梦了。^r-a+n+w-e¨n!z!w′w′.`c_o`m¨

但作为双方的主帅乃至于两个政权的最高掌权者,却又是也不能什么都不做的,在没必要的情况下,更不可能轻易亲自涉阵,因为一旦涉阵,就意味着整个战局的信息都与自己无关了。

而作为主帅,却必须尽可能的从整个战局中捕捉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而及时作出全局调整,从大兵团角度对方面负责人进行宏观的命令传达,是继续围困,还是分割歼灭?是稳固防线,还是扩大突破口?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数万将士的生死和整个战役的走向。

当然,如果主帅涉阵,亦有相应的效果,如提振士气、震慑敌军,甚至因为吸引敌军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搅乱对方中军的部署与意图等,但这点效果,除非战事本就到了危如累卵需要主帅亲自上阵的地步,或者是大战到了尾声展开追击的时候,不然永远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大战一开始,萧砚和李存勖都避开了主要交战局域,尽可能的让自己暴露在己方将士的视线中,然后各有所为。

李存勖披上一件大红披风亲率王旗压阵,身影在乱军中格外醒目,以此激励着向北突围的将士。而萧砚则稳立于大营高耸的望楼之上,张起一面伞盖,兀自按剑而立,观诸军破敌。

不过终究而言,决定胜负的关键,往往在于细节与底蕴的较量。

双方固然都是百战精锐,基层将士之战阵经验、素质皆乃当世最强,但归根结底,因内核驱动力不同,而造成的多方面影响便是极为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