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春日午后,Bj东三环某栋老写字楼的第十七层,阳光从落地窗倾泻进来,洒在一张几乎空无一物的办公桌上。

陆羽坐在桌前,正在泡一壶茶。

他动作缓慢、讲究,像是这不是办公,而是某种古老的仪式。茶杯是白瓷的,茶叶是他自己带来的安吉白茶,水温正好,泡三次,才递给对面的记者。

“您平时都这样办公吗?”记者问。

陆羽抬头,笑了笑:“不办公的时候,我就在泡茶。办公的时候,我也在泡茶。”

这是陆羽接受《商业周刊》采访的第一句话。也是媒体后来反复引用,称其为“东方管理哲学的代表性象征”。

在过去半年里,随着《星界之门》横扫全球,《桃源乡》这家原本默默无闻、注册资本只有一百万的小型游戏公司,成了所有财经、商业、管理、投资媒体眼中的神话。

但他们很快发现,这家公司不按任何常规出牌——没有融资,没有扩张,没有上市计划,没有官方pr团队,甚至没有hr。公司官网只有一句话:

“我们在山水之间,做一点不急的事。”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这家公司的“掌舵人”——陆羽。

不是游戏主创,不是幕前的制作人,而是背后那个负责组织、调度、平衡、规划与“稳住船的人”。

《财富》中文版在深度专访中写道:

“在桃源乡,公司管理是‘无形的手’。而这只手的主人,是陆羽。”

他从不在项目会议中插话,也从不在设计阶段强行介入。他的存在感极低,以至于有段时间,媒体都以为桃源乡没有Ceo。

“我们有陆总啊。”制作人林舟在某次访谈中轻描淡写地说,“他每天都在。”

记者问:“那他都做些什么?”

林舟笑:“主要是泡茶、讲故事、收邮件、看山。”

“他不是管你们的吗?”

“不,他是等我们来找他的。”

据内部员工透露,陆羽有一条规矩:“不主动干预任何创作流程,除非团队内部有冲突。”

“他就像一道水坝,”游戏叙事主策曾说,“平时不露面,一旦我们内部意见分歧,谁都不肯让步,他就会出现,说:‘这不是对错问题,是节奏问题。’”

“然后我们就懂了。”她说,“我们不是要赢,而是要一起走下去。”

《哈佛商业评论》在分析桃源乡管理结构时称:

“这是典型的‘去中心化、去管控化’组织模型,但却能在陆羽的‘引力场’下保持稳定运行。其关键在于领导者对‘节奏’的敏锐掌控,以及对‘人性’的深度信任。”

陆羽曾说:“团队不是机器,是一壶茶。”

他在公司内部推行了一个奇特的文化制度:“每周茶叙”。每周四下午,公司不开会、不写代码、不改稿,而是围在茶桌前,由一个人讲一段故事——可以是童年回忆、失败经历、某个梦,或者仅仅是一段沉默。

“我们讲的不是故事,是彼此。”陆羽说。

有一次,一位程序员在茶叙中说:“我做梦梦见我被自己的代码困在一个房间里,我一直在debug,但出不去。”

陆羽只问了一句:“你是在找出口,还是在逃避出口?”

程序员沉默了许久,说:“我……不想出去。”

第二天,陆羽给他放了五天假,让他去一趟重庆老家。

那位程序员回来后,写出了游戏中最受欢迎的“镜中世界”关卡。

“那是我们团队最需要的关卡,”林舟说,“因为那是我们自己也不敢面对的部份。”

陆羽有一个“黑笔本”,据说是他每天记事的地方。没有人见过内容,但有人偶尔看到他写字时皱眉。

有一次,《星界之门》上线前三天,游戏测试出现重大bug,服务器负载不稳,团队紧张得几乎崩溃。

所有人都等着陆羽发话。

他只说了一句:“先泡壶茶。”

大家将信将疑地坐下来,他亲手泡茶,一圈人围坐,像是在山中坐禅。

十分钟后,他起身说:“bug不是问题,是节奏的问题——你们太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