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少年坐在门口,屏幕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他的指尖轻轻摩挲游戏中的林地,那片他在无数个夜晚梦见过的虚拟之森,此刻竟像是现实中也存在的地理。

他盯着游戏里那个“坐下”的角色,忽然有种错觉——那不是旅者,是他自己。

没有剧情,没有任务,没有解谜。他只是坐着。

可他第一次感到完整。

周围的人来来往往,没人注意到这个站在旧楼前、不动声色的少年。可他知道,他不是在等待什么,而是在归还什么。

他在把自己,归还给自己。

“归林”的章节已上线数月,热度早已退去。外界的游戏圈、评论区、论坛,开始被新一轮的爆款话题所占据——某某科技巨头收购了某工作室,某Ai工具生成了“类《星界之门》”的自动剧情,某明星开发的元宇宙游戏预约破千万。

而“归林”,却成了一种静默的存在。

它不吵不闹,只是稳稳地躺在无数人的设备里,像一本被反复阅读的旧书,像一首没有副歌的歌,像一段梦里常见却无法形容的情感。

桃源乡公司没有再发布任何新产品。

陆羽也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但没有人遗忘他们。

在杭州,有一位大学生在毕业演讲中说:

“我不知道未来能不能成功,但我知道,我会在自己心里种下一片林子。等我迷路的时候,我会回去坐一会儿。”

在成都,一个小型剧场把《星界之门》改编成沉浸式话剧,观众不被安排坐位,只能随意走动。整部剧没有对白,只有光影与风声,最终演员在舞台中央坐下,观众席却站满了人,谁也不说话。

有人哭了。

在纽约,一位心理咨询师在tedx演讲中提到:

“归林不是逃避,而是疗愈。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世界之中,找到安静的自己。”

而在Bj,有一所中学把“归林”设为期末作文题:

请你描述一个你愿意停下来的地方,并说说你为什么愿意坐下。

那年,语文组收到的作文,是过去十年中最安静、最用心的一次。

少年的故事并未结束。

他叫周野,高二,文科生,成绩中等,性格安静,父母离异,与母亲同住。

他第一次玩《星界之门》是在三个月前,一个失眠的深夜。他本想找点刺激的快节奏游戏让大脑疲劳,结果点开了朋友推荐的这款“慢游戏”。

第一章没什么感觉。

第二章开始觉得奇怪:怎么没人催你?

第三章开始沉迷:怎么有人愿意听你说话,而不是让你去打怪?

到了“归林”,他整整坐了一个小时,泪流满面。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

只是觉得,那棵树下,坐着的是小时候的他,一个从来没有被好好听过说话的自己。

从那天起,他每天都打开《星界之门》,不为通关,只为在林中坐五分钟。

有一天,他鼓起勇气,给桃源乡公司发了一封邮件。

没有署名,没有格式,只有一句话:

“我能不能也守一会儿火?”

他没指望会有回信。

但十天后,他收到了回复。

一封简短的邮件:

“我们现在不再招人,但我们欢迎你来坐坐。地址在文末,茶还热着。”

他愣了很久,然后一个人坐地铁、转公交,找到了那栋陈旧的办公楼。

那就是故事最初的起点。

玻璃门后,一张旧茶桌,一壶冷茶,一张纸条。

他站在门前,看着那张纸条,忽然明白了什么。

这个地方不是公司,是林子的延伸。

不是每个人都要进来,但每一个愿意坐下来的人,都会被记住。

他没有敲门。

他只是坐在门口的石阶上,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码字。

那天,他写下了人生中第一篇短篇小说,标题是:

《风吹林中人》

故事里,一个少年误闯裂界,一路寻找出口,最终在林中坐下。他没有找到答案,但梦里,他听到有人说:“你坐下的时候,我就知道你准备好了。”

作文贴到豆瓣后,不到三天阅读量过万,点赞破千。

有人留言:“你写得像桃源乡团队的一员。”

他没有回应。

他只是每天坐在那里,继续写。

一个月后,桃源乡的旧址贴出新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