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第2页)

每一篇报道,都将他塑造成“风暴中最安静的舵手”。

甚至还有自媒体发布“陆羽语录合集”,其中不少根本不是他说的。

有的他从未讲过,有的干脆是网友臆想

最离谱的一条是:

“真正的领导,不是走在最前面,而是坐在最后一排泡茶。”

这句话被一位上市公司Ceo在演讲中引用,并引发全场掌声。

那天晚上,团队把这段视频发给陆羽看。

他看完,只说了一句:

“我不是坐在最后一排泡茶,我是根本没进教室。”

然后转身,泡了一壶茶,继续工作。

终于,某日,一位知名投资人发文:

“陆羽是我见过最有商业远见的游戏人。他的产品不是游戏,是文化,是哲学,是新时代的东方叙事。”

他甚至建议国家将《星界之门》纳入“文化战略项目”,并号召“以陆羽为模板,打造中国式创意领袖”。

这条微博转发十万,热搜挂了六小时。

陆羽的名字,从一个沉默的“守火者”,变成了一个“文化领袖”的标签。

那天深夜,陆羽一个人坐在茶桌旁,外面下着小雨。

他点了一盏灯,翻开自己的旧笔记,写下几行字:

“世人都想点火。”

“没人愿意守火。”

“他们以为我有灯塔,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

他合上笔记,吹灭灯火,站起身,走入雨中。

直到那年年底,陆羽终于出现在一场公开活动上。

不是商业论坛,不是高峰对话,而是一场高校文学社的闭门分享会。

只有二十几个学生,坐在一间旧楼教室里,窗户关不严,风吹得纸张飘动。

陆羽站在讲台前,没有ppt,没有讲稿。

他只是开口说:

“我今天不讲经营。”

“我也不懂管理。”

“我只是做了一款游戏,陪人坐着。”

教室静极了。

他顿了一下,补了一句:

“如果你觉得这也算一种管理,那我就接受。”

“但请记住,我做的,不是‘如何让人留下’,而是‘如何不让人走丢’。”

他望向窗外天色,轻轻说:

“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战略。”

“有些沉默,是我没什么好说的。”

那场讲座后,没有热搜,没有炒作。

但多年后,听过那场分享的一个学生在回忆录里写道:

“那天我才明白,真正的领导力,不是让别人看你,而是让他们回头时,看见自己。”

媒体的喧嚣没有停下。每一周,都有新的财经杂志、创业访谈、管理论坛请求采访,陆羽的邮箱里堆满了邀请函,有的甚至开出百万级出场费,只求他能在某场论坛上“讲讲战略”。

“你现在是文化ip了。”林舟有些无奈地说着。

陆羽没有回应。

他只是把茶水缓缓注入盏中,茶烟升起,散作无形。

“你不回应,很多人就会开始替你说话。”林舟提醒他。

“我没让他们说。”陆羽淡淡地说。

“可他们不会停的。”

“那就让他们说吧。”他轻轻一笑,“我不在他们说的那个地方。”

林舟叹了口气,终究没再劝。

他知道,陆羽不是不在意,只是他从来不在“表述”里活着。

他活在一盏茶的温度里,一行字的留白里,一场沉默的等待里。

他与这个时代之间,始终隔着一片林子。

然而局势远不止表面的风平浪静。

随着外界对桃源乡的“神化”愈演愈烈,越来越多人开始试图“借火”。

先是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提出收购桃源乡,愿意保留原班人马,给予十倍薪资,仅要求将“守火者品牌”用于其文创生态的设计宣传。

陆羽没有回应。

对方在三天后发起第二轮报价,加价30%。

陆羽依旧不答。

又过两天,这家公司的公关部门开始在媒体上放风:“桃源乡已有意向加入xx生态,未来将以‘东方沉静叙事’为核心,拓展全球市场。”

外界哗然。

林舟火冒三丈,直接打电话给那家公司负责人:“你们在搞什么?我们根本没说要卖!”

对方笑:“陆羽老师没说不要啊。”

林舟将这事告诉陆羽,陆羽只是摇头:“我们不回应,是不想吵,不是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