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3章 难

栓子爹这话一出口,周围也沉默了下来,暗自叹息。

大家家里大差不差的,实际上也都这样。

都是一个村里的,谁家日子能比谁家好?都是种地的,好又能好到哪里去?

只要家里人没病没灾的,那就是最大的好了,剩下的,种地,看天吃饭,就这么安安稳稳的活着。

吃不饱,也饿不死。

三叔长长叹了口气,语气也缓和了许多,带着几分理解。

“栓子他爹,你的难处,咱们也都知道,庄户人家,大家伙过日子都是一文一文抠唆着过来的,供个读书人,那真得是掏心窝子的事,又怕亏了老大,又怕耽误了老二,搁谁身上,心里都煎熬......”

都是本家的,但那也是别人家的事,有些事,有些话,也就点到为止了,再亲近的关系,哪怕是长辈,说多了也不好。

又不是在本家里说话分量重的族长,到不了说什么话什么主意一说出口,人家就要照着来。

栓子爹捡起面前的土疙瘩,在手捏碎。

“我没本事啊,只会种地,老大出去干活,我得把家里的地伺候好,要不一家子吃什么呢?挣多少钱拿在手里,都不如家里有粮食让人心安啊。”

以前闹灾荒的时候,粮食都跟着涨价,种地的买不起粮食。

手里有点钱,但是钱没有多到能够让一家人在灾荒年也能心安的地步。

“是啊,咱们都没有什么大本事,只会种地,吃够了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但凡有一点办法,我不想让孩子也走我的老路,所以我想着,等书院再招学生,我就给我家那小子送到书院里去。”另外一个汉子说道:“我家老大老二都在工地上干活,能挣些钱,让老三去书院。”

“家里种地的种地,干活的干活,都是辛苦过日子,拼命的养家就是为了家里的日子能好过,让家里能有希望。”

“老大老二吃苦卖力气,也想着让弟弟妹妹们有点指望。”

他是把三叔的话都听进去了。

现在省下读书的钱,攥在手里,改善家里的日子,能改善多少?

家里能有个读书的孩子,将来一旦有出息了,那家里的日子,又能改善多少?

眼下手里有钱,盖新房子,给孩子说门好亲事,让碗里的粥稠一些?

这些都能继续挣。

可是读书的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这是一辈子的事儿。

人,往前看有希望,活的才能更有奔头,身上的劲儿才更大一些。

一旦老三争气,将来哪怕是个记账的先生,在城里站稳脚跟,将来就能拉拔一下他大哥二哥,就算是找个轻省点的活,或者到时候兄弟一块使劲,做点什么,家业就能慢慢兴旺起来。

总比兄弟仨都种地强。

“当初张铁匠家,送儿子去农学院,咬着牙硬撑,当初多少人背地里笑话人家,现在就有多羡慕人家。”

“就朝廷这一回给他家的赏赐,够他打一辈子铁攒下的家当了,甚至还不止呢。”

听到张铁匠家的事儿,坐在周围的人也纷纷点头应声,聊起来了。

“可不是,这赏赐的诏书留在家里都能当传家宝了,这可真是光宗耀祖了,都不等第二天,媒婆就上门找张铁匠,要给他儿子说亲了。”

“就现在,村里的这些人家的姑娘,怕是都够不上张铁匠家的门楣咯。”

这些话,像一把重锤,一下下敲开了栓子爹心里那堵名为“现实”和“愧疚”的墙。

或许........真的可以走这条路。

别的不好说,种地这种事,都是刻在他们这些庄户人家骨子里的,几代人都是伺候庄稼过活的,进农学院,学种地,给朝廷出力,他们多少还占优势呢。

如果老二真能学出点样子,将来兄弟俩一个在城里有个营生,一个守着家里的地,互相有个照应,那日子,肯定比现在有奔头!

要是赶上朝廷还有这样的事情,从书院征调学生。

那岂不是,说不定,还能有像张铁匠家那样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