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3章 难(第2页)
虽然可遇不可求,但是,总归也是个希望。
栓子爹猛地抬起头,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用力抹了一把脸,像是下定了极大的决心。
“三叔!各位老哥!你们……你们说得对!是我想岔了!光盯着眼前这一亩三分地了!”
“我回去就跟老大商量!就是砸锅卖铁,也得送栓子去蒙学!”
至于老大那边,他去说,他去求也行。
三叔望着远处一望无际的地。
“穷苦人家,要翻身,不容易啊,好在,泾阳县的书院,多少能让人看见点希望。”
“哪怕没有大富大贵,学好本事,出来挣钱,也比种地轻快。”
能进那书院读书,也是沾了泾阳王府的光。
毕竟人家工地上招揽工匠,让他们这些十里八乡的青壮,有活儿干,有钱拿。
干活攒钱,手里有了钱,这才能说以后,能奢望读书。
搁在其他地方,连挣钱的机会都少。
数日后,翠微宫,含风殿。
侯君集已经带着人出发了,最近这两天,李世民看的全是西北的军务奏章。
放下奏章,伸手揉了揉眉心,稍作放松。
王德从殿外进来,手里捧着一份秘函。
“陛下,百骑司送来了一份市井舆情汇总,是关于……近日占城稻赏赐之事,百姓们的反应。”王德低声禀报,将密函呈上。
李世民闻言,眉梢微挑,来了兴趣。他接过密函,迅速拆开。里面是百骑司探子们从长安各坊、乃至周边畿县收集来的民间议论,记录得颇为详实。
他目光扫过纸面,起初只是随意浏览,但很快,神情便专注起来,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最终化为一声舒心畅快的轻笑。
“好!好!好!”李世民连说三个好字。
“好啊。”
“哈哈哈哈哈。”
随即,含风殿内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李世民起身,踱步走到门口,望着远处苍翠,心情更是舒畅。
“朕最初只是想重重奖赏吴博士他们,不能让功臣寒心。”
倒是激发了民间向学,向务农之风。
名利二字,果然是驱动世人的最好的利器。
“天下人看到了,只要真有能力、真出成果,即便是在田垄之间,照样能博取功名,光耀门楣!这才是朕最想看到的!”
庄子上的一番敲锣打鼓,李复自然也知道。
农学院能做出成绩来,他这个书院的副院长,与有荣焉。
但在这份荣耀背后,李复想到的更多是远在岭南的艰辛。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时代从北方骤然前往岭南,意味着什么。那不是后世带着防晒霜和清凉油就能轻松应对的旅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冒险。
想想当年,裴寂被流放,流放地就是广州。
北方人过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可怕的水土不服——陌生的气候、不同的水质、迥异的食物,都可能让一个壮汉迅速病倒。
到了那边要是适应不了环境,水土不服,是真的有性命之忧的。
他们去了,义无反顾的去了。
听到说要试着种植外来的稻种,能够提升亩产,他们就坚定的去了。
“给商队递个话过去,往广州去,给他们捎带些北方的物资。”李复对老赵说道:“种地这事儿,帮不了他们,但是其他供应上,一概不缺,要什么给什么,缺钱给钱,缺东西给东西!”
“能调用的,都会满足他们。”
“是。”老赵拱手应声。
李承乾他们兄弟仨听着李复的话,深以为然。
将士在外征战,朝廷还要保证粮草辎重补给呢。
吴博士他们在广州做的事情,不亚于将士在外征战。
“王叔,是否要派遣一些医官一同前往?”李承乾问道:“并调拨一批防治瘴疠、水土不服的药材过去!务必保障他们的安危!”
“这些都算在补给里,商队早就给他们捎带过去了,至于医官,我之前也想过,可是,当地的医官,必然比咱们调拨过去的要好一些,毕竟,环境造就人才。”
“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