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其实人生没有那么多事情
论道,并没有讨论太久。
因为鲁父这边拿到的书,很多都类似于“故事类的传记”,这玩意儿需要自己去通读,然后一点点的体悟。
古之文书,多用文言文,号称微言大义,除了因为在纸笔墨砚还未成批量出产的时代,任何一种书写材料,想要制造出来都耗费颇多。
更重要的就是,中国人,不喜欢将话说死。
非黑即白,从来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更重要的就是,“道家”的思想,一直影响上古先贤。
老子的那一套五千言道德经,是真的结结实实将“道”这个概念,彻底阐述了大半。
朴素唯物主义辩证的思潮影响下。
就如之前子豫所言的那样,道理在一定范围内,是经得住考验,但在这个范围外,道理就不见得是铁律了。
所以,古代的经义,绝对不能说死,万一有个好歹,你说不定要被定在耻辱柱上一辈子。
此外,就是传抄的问题。
鲁父手中的东西,是经过下边整理的,根本不可能是辛屈的原本。
他虽然有心思写很多东西,但不是万能的,他仍然需要有人帮忙编纂誊写。
而这些活,大部分交给了刚刚从学校里毕业,选入宫内的中书官们手中。
如此一来,总会有中书官在誊写的时候,加入符合他们习惯的词语。
也不是他们想要篡改什么,而是辛屈写的文字内容,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会下意识用白话文。
而白话文,不符合作为正式文书的标准规范。
虽然现代一直吐槽文言文很难学,可文言文本身就是一套记叙范文,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文书内容”在传播之中的失真。
虽然后世翻译的时候,总会加入各种各样的见解。
但只要你不走入逻辑的死胡同,那么“经义”就可以被自己注释。
所谓“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就是这个方向的延伸。
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义”的生命力。
为什么《易经》是百经之祖,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易经读懂了,你能从里头看到道、儒、法三大家的影子,甚至你还能看到一些佛教的影子。
虽然佛教的是属于牵强附会,但不可否认,在宋代的文人手中,汉传佛教其实已经完成了合流。
而辛屈本人,并没有受到“原生佛教”的影响。
所以他本人写《佛术》一文的时候,就是用他个人的理解,以及体悟,整理出来的《佛术》,说到底,这玩意儿也是受到了辛屈本人的影响。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以辛屈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宗”而结束。
不管你想要读写什么儒、什么法、什么道,你总要接受辛屈本人的哲思轰炸。
尤其是,辛屈还受过马列毛的影响。
多且杂,算是鲁父本人的感觉。
他也是今天与子旬他们论道的时候,才感觉辛屈这个人,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而且方向很多是南辕北辙的。
但偏生他本人,好像不受这些南辕北辙的思想影响,自己就有自己的理解。
想到这里,鲁父看向角落里的子车余庆。
他。
似乎强调过,他的学派,是中庸的。
所以,这就是中庸吗
“好了好了,头晕脑胀。”子旬摆了摆手,打断了还想继续说的鲁父,“辛屈脑袋里的东西,究竟有多少。这么多东西存在脑袋里,他真的不会头疼吗”
“确实如此。”不少人也都揉了揉发胀的眉心。
第一次感觉到,知识如此多的痛楚。
鲁父点了点头,也不多言,起身的时候看了一眼还在写字的“殷儒”们说:“记录的时候,最好用燕国的隶书。
隶书的体系完善,字也多,能表达更准确的意思。
毕竟,最后誊写出来的都是文言文。
只有文言文,才能保证失真的降低。”
“好,你们回去之后,好好记录清楚。”子旬没有反对,因为他很清楚,殷商巫师将文字看得很重,而辛屈本人就是个神人,一己之力整理出了两三套文字系统,而最完善的,自然是隶书,并且隶书的造字法他还发出来了。
地方上已经有些部落,开始用辛屈的“造字法”开始造字,短期内,能弥补文字的不足。
毕竟辛屈的隶书,这些年发展下来,也就只有五千出头的文字,跟历史上巅峰期的八九万字比起来,差太多了。
但也比甲骨文强一些。
鲁父起身告辞离开。
留下子旬与众人讨论起来。
走到了外边,鲁父看了一眼跟出来的子车余庆说:“所以,你觉得为什么辛屈能够掌握这么多知识”
“思辩。”子车余庆声音幽幽响起,“辩证之前,需要思辨。
思辨,思考与辨正,你需要弄清楚,你需要面对的环境,然后再把自己的所学套进去。
才能进行一下步,辩证。
两个词同音而不同字,意义也就不同。
辨正以心正,谓知。
辩证以言证,谓行。
二者方向不一样。
不过,最后需要将两者合二为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