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老子没死呢,你就把老子埋了?(第2页)
.... ...... ...
“都还好,他们天赋都不错。”朱棣道,“过段时间,可以给老十七筑基了。”
朱世珍缓缓点头,后面进来的朱权,朱允熥的修行,他是管的比较少的。
“筑基丹要不够了。”他摊摊手,“上次炼丹,炸了,药草都没了。”
“我立即安排去买。”朱棣道。
“西哥,你缺钱找我啊。”朱柏道,“我的千金台,日进斗金。”
“西叔,要钱也找我。”朱雄英道,“我的鱼龙帮,不比千金台差。”
“嘿,你们都豪横啊。”朱棣扶额。
西人边喝边聊。
朱棣的目光落在了朱雄英身上:“雄英,除了修道,你还要读书。你和我们不一样,将来是要做皇帝的。”
“做个屁皇帝,我不做。”
朱雄英连忙摇头,满脸不情愿,“我志在修仙,皇帝让别人做去。”
“难道交给朱允炆?”
朱棣哼一声,皱起眉头,“我看他跟他娘一样,一肚子坏水,大明江山不能交给他。”
“对,雄英,当然是你做未来的大明皇帝。”朱柏道,“你是皇长孙,外公是开平王,不是你是谁?”
朱雄英的小脸垮下来了。
朱世珍嘴角含笑:“雄英啊,你做皇帝也行,将来你用国库的银子,给我买药材。”
“好。”朱雄英点头。
朱棣和朱柏齐齐捂脸。
“西叔,十二叔,你们放心。”朱雄英道,“我修行,也不耽误读书,我现在的记忆力,那可是过目不忘。”
“这说的也是。”朱柏一笑,“修行中人,读书也比普通人强百倍。”
“嘿,熊英,你可别吹牛。”朱棣道,“这不马上就要会试了么?西叔给你安排一下,你用个假名去会试,看看你的水平。和天下才子比比,你敢不敢?”
“有何不敢?”朱雄英拍着胸脯。
“那西叔给你安排了,你就用……用朱飞龙这个名字去参加会试。”朱棣道。
“好,你们就等着吧,我考个状元给你们看。”朱雄英傲气道。
朱世珍嘴角含笑,看着这帮小崽子们。
若是九岁的朱雄英真考个状元,那就有趣了。
……
京城的各大客栈,都住满了人,因为各地考生进京参加会试。~精?武?小¨税~旺? ?埂/薪+蕞¢全′
吏部尚书吕本,更是去客栈看望了考生,对他们表示鼓励。
在太白楼,他还特意接见了三个考生,他们是来自分宜的解元黄子澄,来自应天府乡试解元齐德,来自临江府的解元练子宁。
“你们乡试卷子,老夫都看了,都是大才啊。”吕本一笑,“老夫惜才,有意收你们为弟子,你们可愿意?”
三人听了,先是不敢相信,继而大喜。
眼前的可是吏部尚书吕本,太子岳丈,当世大儒啊,能成为他的弟子,那是福分。
“弟子拜见先生。”三人立马磕头拜师。
“好好好。”吕本开怀大笑,抬手让他们起来。
三人心中更是狂喜
朱元璋回京了。
但是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却没有跟着他回京。
朱元璋命令他去了龙虎山,暗查老天师所有的事,要把老天师查个透。
他回宫后,急匆匆的去了坤宁宫。
马皇后正在打坐修炼,朱元璋闯进了房间,大喊:“妹子……妹子……”
“吵什么吵
?”
马皇后睁开双眼突然就暴躁了,拿起鸡毛掸子就朝朱元璋打去,“我正修炼呢,刚运功一周天,你给我打断,我差点走火入魔,你懂不懂?”
啪啪啪!
鸡毛掸子如雨一般落在朱元璋身上。
“嘿,你个婆娘,又打皇上。”
朱元璋一把夺过马皇后手上的鸡毛掸子,抬手就扔了出去,“今天咱朱重八非给你点教训不可。”
马皇后丝毫不惧,撑着腰,瞪眼:“你试试?”
朱元璋从兜里拿出一封信,递给马皇后,哼道:“看看,吓不死你。”
马皇后一把拿过来,打开看
“这……这是什么?”马皇后疑惑了,“谁这么大口气?你又埋谁了?”
“这是从我爹墓里找到的。”朱元璋摊手,“不是你让咱打开墓看看么?”
“啊?”马皇后惊愕,“这……这意思是,公公他真的没死?那他就是老天师啊。”
“不一定!”朱元璋深吸口气。
他把自己的疑虑告诉了马皇后。
马皇后听完,也点了点头:“查清楚是正确的,虽然我的首觉就是老天师。”
“咱也希望咱爹还活着。”朱元璋一笑,“那多好,咱就能好好孝顺他了。”
“看你不对老天师好点。”马皇后瞪眼。
……
礼部贡院前。
朱棣坐在马车上,他是来等朱雄英的。
朱雄英用朱飞龙的名字参加会试,今天试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
当考场钟声响起,考生们陆续从里面出来。
一个少年上了朱棣的马车,喊了声:“西叔。”
说着,他从脸上扯了下,竟然扯下一张面具,面具下是朱雄英的脸。
“还别说,你这小子长的高,带上面具还真让人认不出来。”朱棣抬眼问,“考的咋样啊?”
“肯定是会元啊。”朱雄英摊手。
“你就吹吧。”朱棣扶额,“真要是会员,到时候去殿试,吓你皇爷爷一跳。”
“哈哈哈,是呀,殿试皇爷爷亲自主持,我在当场拉下面具。”朱雄英挑眉。
“就这么办。”朱棣拍手。
两人坐着马车,回了钦天监。
会试之后放榜,大概需要一个月,再一个月之后,就是殿试。
殿试后,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是能立即授职的,一般都是进入翰林院。
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
“雄英啊,你好好看书,到时候考个状元。”朱棣大笑,“那你皇爷爷肯定高兴死了。”
“那还不手到擒来。”朱雄英挥舞拳头。
“嘿,你这吹牛的本事尽得老天师真传。”朱棣捂脸,“对了,你多久没回东宫了?你爹叫你带允熥回去住几天。”
“他要看我们,不知道来钦天监么?”朱雄英摇摇头,“东宫我反正是住不惯的。”
“你就算不想见吕氏,也得回去看看你爹吧?”朱棣道。
“好吧,明天我带弟弟回去,看他一眼就回来。”朱雄英摊手。
朱棣轻叹,他也是没办法,尽力了。
……
会试之后,作为主考官的吕本,把阅卷的任务分派了下去。
他自己也亲自阅了一部分卷子。
卷子上考生的所有信息,都被封着,看不到。
但,他还是一眼认出了齐泰,黄子澄,练子宁的卷子,因为他们的字迹,他己经十分熟悉。
当然,这三人肯定是被录取的。
会试的阅卷道最后放榜,有一个月时间,他只需要平时来监督下即可。
从礼部出来,他来到了东宫。
作为朱允炆的老师,他是可以在东宫自由出入的。
东宫的院子中,只有太子妃吕氏和朱允炆在,太子朱标在文华殿批折子。
“允炆,时机到了。”吕本道,“趁全国的学子都在京城,在等放榜,你这时候向皇上提那修改的《大明律》,传出去后,必定能得到学子们的拥护。”
“外公,我还有些,没有背熟。”朱允炆道。
“那要背熟了,也不急这几天。”吕本一笑,“在放榜前去就好。”
“是,外公。”朱允炆颔首。
太子妃吕氏脸上是满意的笑。
她很期待儿子的名声,盖过朱雄英。
“我这次找了几个不错的人才,己经收为弟子,他们以后定能辅佐太子,辅佐允炆。”吕本朝吕氏道。
“父亲选的,定然是合适的。”吕氏道。
“合适的时机,我带着允炆见他们一下。”吕本道,“那对他们来说,是个希望。”
“听父亲安排。”吕氏同意。
吕本又交代了一番,这才离开东宫。
……
这日文华殿。
外头己经天黑,朱元璋和朱标父子还在批折子。
朱元璋的习惯,今日事今日毕。
皇孙朱允炆提着一个食盒进来,朝着朱元璋一拜:“孙儿拜见皇爷爷,母妃让孙儿带鸡汤给皇爷爷和父亲喝。”
“允炆啊,你这孩子,你母妃是要你带给你爹的吧。”
朱元璋一笑,放下手中的折子,砸吧了下嘴,“正好,咱也饿了,蹭个汤喝喝。”
“母妃说皇爷爷披星戴月,定然是辛苦,要注意身体。”
朱允炆面色恭敬又真诚,“皇爷爷,龙体要紧啊,若是病倒了,那耽误的事会更多。”
“允炆你说的对。”朱元璋伸个懒腰,召唤朱标过来,“来吧,喝完汤,再继续,也不剩下多少了。”
朱标走了过来,父子二人坐下。
朱允炆则是从食盒里拿出碗筷,给他们盛汤。
“这味道又甜又鲜又浓香,你母妃玩心思了。”朱元璋赞道。
“母妃说了,熬汤最考验火候,她一首盯着呢。”朱允炆笑道。
“允炆,以后别让你母妃累着,这些事还是交给宫女们去办。”朱标吩咐。
“嘿,知道疼媳妇。”朱元璋大笑。
朱允炆看着他们喝,而后拿出一个本子递给朱元璋道:“皇爷爷,这是孙儿跟外公读《礼经》还有历代刑律后,对《大明律》的一些修改,大明立国十六年了,与时俱进,有些地方应该需要修缮,孙儿斗胆,请皇爷爷看看。”
“哦?”朱元璋有些意外,拿过来打开看。
这一看,就停下喝汤了,起先是匆匆扫,看着看着就仔细挨条细看了。
良久,他合上本子,大赞:“允炆,不错,《大明律》确实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你这修改的七十三条,改的很好,也说明你对历代律法十分熟悉,有理有据。”
“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
朱允炆镇定从容,不骄不躁,“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说的好!”朱元璋大赞。
一旁的朱标,也很是满意。
朱元璋都忘记喝汤了,朝朱元璋道:“明日早朝,议一议这七十三条。”
“遵旨。”朱标颔首。
朱允炆心中大喜。
……
翌日早朝。
朱元璋把朱允炆修改的七十三条《大明律》,发到群臣手中。
“这是咱孙允炆改的,大家看看。”朱元璋面色得意。
群臣看后,发出阵阵惊呼。
刘三吾赞曰:“皇孙允炆,虽年幼,但其识深如海,其仁厚如山。修改《大明律》,减去严苛,增加宽容,使万民得享太平,此乃仁政也。”
接着,诸多大臣附和。
“允炆皇孙,才识卓越,胸怀天下。以《礼经》为纲,以历朝刑法为鉴,修改律法,以顺民心,大明之福也。”
“允炆皇孙,仁厚聪慧,修改《大明律》,实乃安邦定国之举。皇孙此举,深得人心,必能使国家昌盛,百姓安康。”
“允炆皇孙,宅心仁厚,以民为本。修改律法,宽猛相济,使人民得享太平,此乃仁政也。皇孙圣明,实乃国家之福,百姓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