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都爱搞事
慈宁宫
太皇太后与苏麻喇姑闲话,似在不知不觉间就说起,“皇帝将西洋红利分三成给八旗,让宗室子弟都沾染南洋的好处,看似是分润,实则是把诱饵挂在了三藩的头顶。”
苏麻喇姑附和着自家格格的话,说:“那些尝到甜头的旗人,都捧着账本盘算着下次航行的利润呢。进来请安的福晋们,请见的间隙都在讨论这事儿,不少要拿嫁妆银子出来入伙的。”
太皇太后点头,前朝大臣们此刻绝不会容忍三藩在航线上作梗;宗室王爷们看着商船带回的银子流进府库,自然明白“南洋巨利”与“三藩盘踞”是水火不容;就连向来主张“安内”的老臣,见了户部呈上的东洋账册,也开始念叨“王师该南下了”。
南下,北边就不能乱,哀家这把老骨头还能替孙儿看着点。若非商路纠纷太多,原也不必如此操心。
珠兰:怪我咯······
赫舍里府
索尼念叨着,这便是帝王的算计:用银子勾着八旗的胃口,用利润系住宗室的心思,再让朝廷对海洋巨额收入的依赖,变成削藩的底气。
两个孙子却一味舞刀弄棒,年纪大了还是调皮,天赋都在身上,就不爱往脑子里灌。
索尼摇摇头,难带啊。这带孙子,可比上朝都难。
因为日本市场随着货物大量进入开始萎缩,海域上还因为商贸的繁荣导致海盗四起。
索额图与明珠这对老朋友,都很看不惯这些蛮夷不仅不勇于给天朝上国送银子,居然还敢在他们升官发财的路上制造麻烦,决定在明年贸易之前,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是上国权谋。
于是,他们决定开一个联合会议!
之前两大衙门同时派出了探子,在东瀛各地刺探,收集了各类信息,结合之前晋商提供的情报,对江户幕府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甚至分析的比他们幕府自己还到位。
同样被皇上调入商部的汉侍郎陈敬亭说,“江户幕府相对稳定,但面临着财政危机等问题,所以他们对外贸易有所管控。”
本来要去广东当知县的姚启圣,受到了施琅的举荐,留在海事衙门当了主事,他分析,“东瀛城内生活费用大增,幕府和各藩财政支出相应增大,但收入却以实物形式恒定出现,导致财政收支失衡,财政危机成为常态。”
富察氏的年轻俊彦马齐,被从工部调入商部做了郎中,他虽然才十九岁,但见识不凡,对数字十分敏感,“属下统计,德川幕府年收入折合白银是四十六万七千两,而每年支出却达一百四十万两以上,财政赤字严重,这里面还不算每年流失的金银铜矿的价值。”
明珠点点头,“各藩实际比幕府更早陷入财政破产境地,封建领主和武士经济地位下降,不得不向商人借钱,甚至出现大名向商人低三下四借钱的情况。”
这意味着,商人阶级凭借货币购买力逐渐取得社会实际主导地位。令人警惕啊!
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东瀛的情况,造就了明珠对商人利用又严防的习惯。进而,影响了皇帝对商人阶层的印象。
索额图补充道:“东瀛仍实行锁国政策,严禁国人出海通商,但民间贸易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日本长崎的贸易较为活跃,以生丝换取日本铜具有暴利。这就是之前晋商赚钱的路子,也是马佳氏能带回那么多银子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