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走脆脆莎 作品

第44章 团体硝烟(第3页)

8-8的关键分,孙颖莎的正手快带出界的瞬间,王楚钦的球拍突然停在半空。他想起少年队的那场决赛,也是这样的比分,孙颖莎因为这个失误哭了鼻子,他偷偷塞给她的巧克力,包装纸现在还夹在她的战术板里。这个分神让他的回球下网,两人再次回到同一起跑线,像被命运重新拉回平衡。

“别想以前的事!”山东魏桥的教练在场边怒吼。王楚钦的目光重新聚焦的瞬间,与孙颖莎的视线在空中相撞。那里面没有对手的敌意,只有熟悉的默契,像条跨越十年的河,此刻在雄安的球台中央交汇。他突然想起多哈时她说的“有些东西记在心里,比拍下来靠谱”,原来真的如此。

赛点出现的瞬间,体育馆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孙颖莎的正手快带与王楚钦的反手拧拉在空中相遇,乒乓球在球台上方划出的弧线,与十年前那个制胜球的轨迹完美重叠。当球最终落在王楚钦的反手空档时,时间仿佛停止了——红色的身影在聚光灯下欢呼,蓝色的身影弯腰捡球,像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

裁判宣布“深圳大学获胜”的声音,与十年前“河北队获胜”的记忆重叠在一起。孙颖莎奔向队友的瞬间,发带再次滑落,这一次王楚钦没有犹豫,快步上前接住的动作自然得像训练里的接发球——这个在多哈错过两次、在北京训练馆完成的动作,此刻在雄安的球台中央,有了最圆满的注脚。

赛后的混合采访:未说出口的祝贺

混合采访区的灯光格外刺眼。孙颖莎的红色运动服还在滴水,王楚钦的蓝色队服领口敞开着,两人的采访位置隔着三个话筒,却能清晰听见彼此的回答。当被问及“与王楚钦对决的感受”时,她的目光越过记者的肩膀,看见他正低头调整项链——那是她在多哈给他挑的,吊坠形状像个小小的乒乓球拍。

“他的反手拧拉进步很大,”孙颖莎的指尖无意识地摸着战术板,那里还夹着十年前的巧克力包装纸,“尤其是应对正手快带的变线,比以前更精准了。”王楚钦的采访突然出现短暂停顿,像被这句话轻轻撞了下,然后他对着话筒说:“孙颖莎的正手快带,依然是世界上最难应对的技术之一。”

记者突然提出让两人合影,深圳大学与山东魏桥的队员都笑了起来。孙颖莎下意识往王楚钦身边靠了半步,发梢扫过他的胳膊肘,这个动作与机场的那张合影、与多哈颁奖台的瞬间、与少年队的无数张照片重叠在一起。王楚钦的手自然地搭在她的肩膀上,掌心的温度透过湿透的运动服传来,像在传递某种未说出口的祝贺。

合照的快门声响起时,看台上突然有人喊:“河北队,加油!”这个穿越十年的喊声让两人同时愣住,然后相视一笑。孙颖莎的草莓项链与王楚钦的乒乓球吊坠在镜头前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像首未完待续的歌。

深夜的球台:共享的冰袋与战术板

观众散尽的体育馆只剩下他们两人。孙颖莎在球台边收拾东西,红色的肌贴散落一地,像片小小的花海;王楚钦坐在对面的挡板上,蓝色的毛巾搭在膝盖上,汗水滴落在地的声音,与她收拾球拍的动静形成温柔的二重奏。

“你的肩伤没事吧?”孙颖莎突然捡起落在1号台的冰袋,扔给王楚钦的动作自然得像混双训练时的传球。他接住的瞬间,冰袋的凉意透过掌心传来,像在提醒这场对决的真实。“你的腰,”他拧开矿泉水瓶递过去,瓶盖依然习惯性地拧松半圈,“最后那个正手快带,发力有点猛了。”

两人坐在球台两侧的挡板上,脚都伸到中央的白色中线上。孙颖莎的红色球鞋与王楚钦的蓝色球鞋并排而立,鞋尖都朝着对方的方向,像两座等待搭桥的桥桩。“明天去吃驴肉火烧?”王楚钦的声音在空旷的体育馆里格外清晰,“还是训练馆对面那家,老板说给我们留了最新鲜的驴肉。”

孙颖莎的笑声突然在球台间回荡。她想起十年前输掉少年锦标赛后,也是这样的夜晚,王楚钦拉着她翻墙出去吃驴肉火烧,老板笑着说“俩孩子打球都这么凶,吃火烧倒秀气”。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日子,那些藏在球拍里的秘密,那些未说出口的关心,此刻都在雄安的球台中央,有了最温暖的归宿。

王楚钦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东西,借着月光能看清是枚小小的徽章——和他领口别着的银色徽章成对,只是这个上面刻着个小小的“莎”字。“本来想等你拿到冠军再给你,”他把徽章放在球台中央的白色中线上,“现在觉得,输赢不重要。”

孙颖莎的指尖轻轻碰了碰徽章,金属的凉意里藏着不易察觉的温度。她从战术板里抽出那张皱巴巴的巧克力包装纸,放在徽章旁边——十年前的甜蜜与此刻的默契,在雄安的球台中央相遇,像两段被串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