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效果
确实,这些数据准确无误,看来何裕柱对项目做了充分准备。"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国外先进炉具,据现有资料,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等,初始炼化效率就达60%,某些高端工业应用甚至能达到65%,这代表了当今全球最强的工业水平。”
何裕柱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我们要基于几家大钢厂的炉具,开发全新设备,我认为效率至少要提高到70%,这样才能让项目有意义。”
说完,他静静地看着团队成员,没有再说话。
黄宗兴带头,其他人听完这个目标后都愣住了。"什么?70%?”
“开玩笑呢吧?”
上一秒还在讨论实际情况和数据,下一秒就提出效率提升到70%?
大家看向何裕柱的目光充满疑惑。
你若说他不了解工业,刚才那些专业分析令人信服;但若说他真懂,哪家懂工业的人会定下这么高的目标?
这种提升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国内炼化效率长期徘徊在40%左右,不是不想提高,而是起步晚,人才不足,实在没能力啊。
现在就算黄宗兴他们完成了这次的项目,心里预估最多也就50到55,连起步60的国外数据都不敢奢望。
毕竟国外有多年的先发优势,这种积累的底蕴不是短时间内能赶上的。
黄宗兴轻咳几声,脸上露出一丝尴尬。
从何裕柱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位年轻人确实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且还是张兰教授推荐来的。
他的能力应该不虚,只是起点定得有点高,还是年轻人常见的毛病——眼高手低。
他主动开口想给何裕柱找台阶下:“何裕柱同志,你刚才的分析很有深度。
至于这次项目的具体目标,依我看,还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旁边,之前被黄宗兴叫住的小女孩李冬雨目光闪烁,不停地打量着何裕柱。
她今年22岁,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机械领域研究,虽然和清华大学相比还有差距,但目前她是准9级工程师。
作为黄宗兴的侄女,毕业后自然跟随他来到研究院学习工作。
何裕柱听出了黄宗兴的暗示,但他笑着摇头说:“黄老哥,我们的项目目标就按我说的来。
研究方向我们可以慢慢摸索,逐步提升。”
他对自己的目标——炼化效率突破70%是有把握的。
他来自未来,眼界和经验都不同寻常。
在他所处的时代,对钢铁矿石这类基础工业原料的炼化已经接近百分百。
考虑到国内目前的工业基础,他才将目标设为70%,否则还能再提高10个百分点。
这一切并非源于何裕柱渴望立功,而是因为他深知未来几年社会的实际变化。
几年后,国家政策出台,全国将启动钢铁收集工作,进入大规模炼钢时代。
尽管初衷良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少偏差,最终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毕竟,像锅碗瓢盆这样的东西,即便全部熔化,又能换来多少枪炮呢?要实现现代化,还需从夯实工业基础做起。
提高原材料的冶炼效率正是打基础的关键一步,目前70%的转化率并不算高。
这些情况自然不能直接告知黄宗兴等人,好在张兰教授将何裕柱定位为主要负责人,他的意见仍有分量。
黄宗兴听何裕柱说话时虽点头附和,内心却认为,一旦项目开始,何裕柱会随着遇到的困难逐步调整。
时间悄然流逝,何裕柱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每日往返于家与研究院之间。
偶尔也会带上谢颖琪去看望父母及岳父谢学丰。
谢老爷子的药堂已被收归国营,操劳一生的老先生如今悠然自得。
尤其在孙女出嫁后,更早步入退休生活,闲暇时钓鱼娱乐,还常与街坊邻居闲聊,把玩旧物。
得知谢老爷子喜欢玩老物件后,何裕柱并未过多干涉,只叮嘱他不要张扬。
如今尚能低调进行,但将来局势可能有变,故而当前并无大碍。
当然,研究院的钢铁炉具项目,何裕柱也在按部就班推进。
虽然名义上他是六级研究员,但凭借系统赋予的机械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其实力相当于五级工程师水平。
在与黄宗兴等人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时,何裕柱展现出的能力远超团队其他成员。
时间久了,黄宗兴也不得不承认,何裕柱扎实的机械理论基础使他完全胜任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清晨,何裕柱来到实验室,此时只有少数人在场。
见到他,实验室的成员早已习以为常,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自从项目组成立以来,何裕柱总是最早到、最晚走的人,这种敬业精神让大家都十分钦佩。
今天,何裕柱带来了几天来与团队讨论出的图纸和数据,仔细检查后,立刻着手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开始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