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叶可南——数据先生的平衡之术
城市的霓虹比一万年后“方舟”绿洲的应急灯要刺眼得多。叶可南站在天桥上,看着下方川流不息的车河,轮胎摩擦地面的噪音混合着空调外机的嗡鸣,构成一种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喧嚣。空气里弥漫着汽车尾气、快餐油烟和隐约的消毒水味,与记忆中那片只有风沙和金属气息的荒漠截然不同。这里是“现代”,一个人口像泡沫一样膨胀、欲望像钢筋水泥一样疯长的时代——也是人类与水的关系从“索取”滑向“透支”的关键节点。
他的指尖在虚拟手环上轻轻滑动,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这座名为“海城”的大都市的基础数据:常住人口1800万,日均用水量320万吨,其中工业用水占45%,生活用水占50%,生态用水仅占5%。更触目惊心的是另一个数字:输水管道漏损率18%,公共用水浪费率约23%,相当于每天有近100万吨清水,在无人察觉的缝隙和漫不经心中悄然流失。
“足够一百个村庄用一年了。”叶可南低声自语,这个换算来自他脑海中未来数据库里的基础模型。他穿越前专攻的城市资源分配算法,此刻像精密的齿轮在脑中转动,将眼前的繁华拆解成一组组冰冷的数据流——每栋摩天大楼的日耗水量,每个家庭的平均用水峰值,每条绿化带的灌溉效率……数据不会说谎,它们清晰地指向一个正在逼近的危机:当城市像贪婪的海绵一样无度吸水,而水源的补给速度远远跟不上时,干涸的裂痕就会从地下蔓延到地表。
他的身份是“南顾问”,一位刚从海外归来的城市规划与水资源管理专家。履历是精心编织的:名校背景,参与过数个国际大都市的供水系统优化项目,擅长用“数据模型”解决复杂问题。这让他得以顺利进入海城市政府的智囊团,参与到新一轮城市供水系统改造规划中。
初到规划局时,会议室里的争论像窗外的车流一样混乱。
“必须建新的水库!”水利局的张科长拍着桌子,面前的地图上,现有水库的蓄水量红线已经触目惊心,“上游的几条河流量一年比一年少,不扩容,明年夏天就得限水!”
“扩哪里?”规划科的李工推了推眼镜,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建成区,“周边的山地不是生态保护区就是基本农田,动一块就得引发连锁反应。再说,建水库的成本,够我们换多少公里的老旧水管?”
“换水管治标不治本!”张科长反驳,“城市人口每年净增几十万,用水量摆在那儿,不找新水源,换金子做的水管也没用!”
争论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开源”还是“节流”,却没人真正想过:现有的“流”,是否真的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叶可南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用水数据,其中“公共绿化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两项的波动曲线尤其刺眼——前者在雨天依然保持高消耗,后者则在每日固定时段出现毫无必要的峰值。
轮到他发言时,他没有直接否定任何人的观点,只是调出了一组动态数据模型。
“各位请看,”叶可南的声音平静,带着一种数据特有的说服力,“这是我们模拟的未来五年用水缺口——如果维持现有模式,缺口将达日均80万吨。但如果我们把‘浪费’这部分找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