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第5章 叶可西——物理哲人的循环之理

风洞实验室的嗡鸣还残留在耳畔,叶可西摘下防护眼镜,镜片上反射着窗外新能源基地的轮廓——巨大的风车阵列像银色的森林,在阳光下转动着叶片,光伏板拼成的“镜面”反射着刺眼的光,远处的氢能储存罐则像沉默的金属巨人,蹲伏在戈壁边缘。这是一个属于“新能源革命”的时代,人类终于开始挣脱化石能源的枷锁,却在狂热的进步中,差点踩碎另一个更脆弱的平衡。他的指尖还残留着触摸模型的冰凉触感。就在半小时前,能源部的专家们还在为“深层地下水开采计划”争论不休。那份厚厚的规划书上,红色箭头从地下千米处直指地表的新能源基地,标注着“日均开采量50万吨”的字样,仿佛那只是一串无关痛痒的数字,而非维系地球水循环的命脉。

“西博士,你确定要在这个时候提出反对?”助手小陈的声音带着担忧,递过来一杯热咖啡,“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往前冲,从页岩气到光伏制氢,哪个不需要水?深层地下水储量丰富,开采成本又低,大家都觉得这是‘最优解’。”

叶可西接过咖啡,却没有喝。他看向实验室角落那个半透明的地球物理模型——那是他耗费三个月心血制作的杰作,用分层的亚克力板模拟地壳结构,蓝色的液体在精密的管道中循环流动,代表着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与地表江河、海洋的连接。这是他作为“西博士”——一位专注于能源与水资源耦合研究的物理学家——最有力的武器。

“‘最优解’往往只算眼前的账。”叶可西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他们忘了,地球的水循环是个闭合系统,就像这模型里的液体,表面看是分层的,实际上每一滴都在缓慢流动、相互补给。深层地下水一旦被大规模抽取,就像从一个密封的水瓶底部钻孔,表面的水会加速流失,最终整个瓶子都会空掉。”

他来到这个时代已有五年。五年里,他见证了人类对新能源的渴望如何变成燎原之火——为了在荒漠中建立光伏电站,人们开凿深水井;为了满足氢能电解的需求,工厂直接抽取河道的水;甚至有研究机构提出,要在青藏高原的冻土带开采“封存了百万年的深层地下水”,用于支撑巨型风电基地的冷却系统。

没人意识到,他们正在用一种新的透支,替代旧的透支。就像一万年后的人类,以为用技术手段能凭空创造水,最终却发现,在物理规律面前,所有的“创造”都是对既有平衡的掠夺。

三天后,全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当能源部规划司的王司长意气风发地展示着“深层地下水开发蓝图”,宣布“此举将让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三年内翻一番”时,叶可西举起了手。

“王司长,各位专家,”他走上发言台,没有播放ppt,而是让人抬上了那个巨大的地球物理模型,“在讨论‘开发’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水循环是如何运作的。”

他启动模型的动力系统,蓝色的液体开始在分层的亚克力板间流动。浅层区域的“地表水”通过模拟降雨补给,缓慢渗透到中层的“含水层”;中层的水又以每年几厘米到几米的速度,向深层“古地下水”区域移动;而深层的水,则通过更缓慢的地质运动,最终汇入模拟的“海洋”。整个系统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个齿轮都在按物理规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