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叶可北——心灵导师的共情之语
全息投影广告在楼宇间流转,将“智能浴缸·一键注满300升”的字样投映在晚高峰的人潮中。叶可北站在过街天桥上,看着手机屏幕里弹出的实时热点:#明星婚礼用水造人工瀑布##新款洗衣机宣称“无限制冲洗才干净”#。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每一条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时代的常态——水,是廉价的背景板,是炫耀的道具,是可以被无限挥霍的数字,直到它在某个遥远的角落,变成绝望的叹息。他的指尖划过虚拟键盘,个人主页“北老师的水世界”刚刚更新了一条动态:一张航拍照片,左侧是霓虹闪烁的都市夜景,游泳池的水光在夜色中格外刺眼;右侧是龟裂的土地,一个孩子正用破碗接住漏下的浑浊水滴。配文只有一句话:“我们共享一个蓝色星球,却活在两个水世界。”
发布三分钟后,点赞量127,评论区大多是“好可怜”“离我太远了”之类的感慨,很快就被新的娱乐八卦淹没。
叶可北轻轻叹了口气。这就是他穿越到的“信息时代”——人们每天接收着全球各地的资讯,却对真实的苦难筑起了厚厚的心理壁垒。他们能为虚拟游戏里的角色充值数千,却对“节水”的呼吁嗤之以鼻;他们能在社交平台上为远方的灾难转发祈福,却在现实中任由水龙头滴漏一整夜。不是冷漠,而是“距离感”消解了共情——当干旱发生在千里之外,当缺水只是新闻里的一个词语,人们很难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他的身份是“北老师”,一个毕业于环境伦理学专业的科普博主,擅长用“故事”拆解宏大的环保命题。行囊里没有复杂的仪器,只有一部经过未来技术改造的全息记录仪,一个能模拟多种环境体验的vr头盔,还有一叠写满故事大纲的笔记本。他知道,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数据和道理是苍白的,只有能击中人心的故事,才能穿透信息的茧房。
他决定从“身边的陌生”开始。
第一个故事,他讲给了小区里的孩子们听。周末的社区活动中心,三十多个孩子戴着vr眼镜,跟着叶可北的声音进入了“沙漠之旅”。
“现在,我们是一群迷路的旅行者,已经三天没喝到干净的水了。”叶可北的声音通过耳机传来,带着沙漠特有的干燥感。vr画面里,烈日炙烤着黄沙,远处的海市蜃楼扭曲成水的形状,喉咙里的灼烧感如此真实,孩子们下意识地吞咽着口水。
“看那里!”画面切换,一个牧民的帐篷出现在前方,老人递来一碗浑浊的水,里面漂浮着细小的沙粒。“这是他们家仅存的水,要分给五口人喝。”
摘下眼镜时,孩子们的眼眶都红了。一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攥着衣角说:“北老师,我再也不把没喝完的矿泉水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