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第2章 天伦间的岁月——从青丝到白发

2058年的晨光,比15年前更柔和了些。社区里的智能绿化系统升级到了第五代,能根据植物的基因图谱自动调节浇水量,但叶云天还是坚持每天清晨扶着栏杆,慢慢走到院子里,手里拎着那只半旧的铁皮喷壶——壶身是2043年可儿陪他去旧货市场淘的,表面印着早已褪色的“2008年花卉博览会”字样,壶嘴因为常年使用,边缘磨出了一圈浅痕,却比智能浇水器更合叶云天的心意。

他75岁了,背比从前更弯,走路时需要扶着定制的碳纤维手杖,杖尖触地时会发出轻微的“嗒嗒”声,像是在为清晨的院子敲打着节拍。栀子花比15年前长得更高了,枝桠已经快碰到二楼的阳台,白色的花瓣层层叠叠,香气比往年更浓,叶云天站在花前,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老花镜戴上,指尖轻轻拨开几片重叠的叶子,确认土壤的湿润度,才慢慢拧开喷壶的盖子。

“爸,我来帮您吧,智能浇水器已经设定好程序了,您这腰别累着。”可儿的声音从二楼阳台传来,她手里拿着一个神经康复仪——这些年她从社区医院调到了市神经研究所,专门研究“幻境后遗症”的康复,每天早上都会先给父亲做10分钟的腰部神经按摩。

叶云天没有回头,只是把喷壶倾斜,让水流顺着花根缓缓渗入土壤,动作慢得像在完成一件精密的实验:“智能的浇不透根,你妈当年种栀子,就说‘水要浇到根须能摸到的地方,不然花会‘渴’’。这是我和你妈妈的花,得我自己来,放心,我心里有数。”

可儿站在阳台看着他的背影,眼眶微微发热。15年里,父亲的头发从花白变成了全白,手杖换了三根,那只铁皮喷壶却一直没换;栀子花的土壤换过无数次,父亲却始终记得林月瞳当年说的“浇根不浇叶”,哪怕现在他需要花比从前多三倍的时间才能浇完两株花,也从不让别人插手。

上午10点,院门外传来悬浮车的降落声。可儿走到窗边,看见安安从车上下来,手里拎着一个银色的生物样本箱,箱子上印着“星华大学生物系”的校徽——叶念安,20岁,现在是星华大学最年轻的生物实验小组成员,研究方向是“植物基因与环境适应性”,选这个专业时,他只说“想知道外公说的‘能感知环境的植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却不知道,他口中“外公的实验”,曾是困住叶云天三十年的科幻幻境。

“外公!我回来啦!”安安的声音比从前沉稳了许多,却还是带着少年人的清亮。他走进院子时,叶云天刚浇完最后一株栀子花,正坐在石凳上擦喷壶。安安放下样本箱,快步走过去,顺手接过父亲手里的抹布:“我来擦,您歇会儿——这次回来带了我们实验培育的‘耐寒栀子’样本,能在零下五度开花,您要不要看看?”

叶云天眼睛亮了亮,连忙点头。安安从样本箱里拿出一个透明的培养皿,里面装着一株迷你栀子花,花瓣是淡青色的,根部泡在特制的营养液里,培养皿外侧的全息屏上滚动着一行数据:“基因序列:g-2023-zz,耐寒温度:-5c,花期:120天”。

“这花……能在冬天开?”叶云天凑过去,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他却没在意,指尖轻轻碰了碰培养皿的外壁,像是在触摸一件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