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冯画家与“色彩萃取画笔”
2017年深秋的海龙镇郊外,青峰山脚下的湖边结了层薄薄的冰碴。30岁的冯画家支着画架,手里握着一支狼毫画笔,却迟迟没有落下——画布上只勾勒了几笔湖岸的轮廓,大片的空白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他心里发闷。
冯画家本名冯致远,是镇上唯一的自由画家。他没上过专业的美术学院,全靠自学摸索,画的多是海龙镇的山水、渔港和老街。镇上的人觉得他的画“有灵气”,偶尔会有人买去挂在客厅,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始终在追逐一样东西——“纯粹的色彩”。他总觉得自己调的颜色差了点意思:枫叶的红不够热烈,湖水的蓝不够清澈,晚霞的橙不够温柔,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永远摸不到最本质的光与色。
“又卡壳了?”湖边的石阶上,坐着捡柴的老周头,笑着冲他喊,“年轻人别急,画画跟砍柴一样,得等‘感觉’来!”
冯画家苦笑了一下,放下画笔。他已经在湖边蹲了三天,想画一幅“青枫晚照”,可每次调完色,都觉得画面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命力。风一吹,画架上的画纸哗啦啦响,像是在嘲笑他的笨拙。
他站起身,打算去湖边洗洗手,刚走了两步,脚边的草丛里突然传来“咔嗒”一声轻响。低头一看,是一支躺在落叶里的画笔——笔杆是透明的,里面流动着细碎的彩色流光,像是把彩虹揉碎了封在里面,笔毛是细腻的白色狼毫,看着比他最贵的那支还要柔软。
“这是谁的笔?”冯画家蹲下身捡起来,笔杆上没有任何品牌标识,只有靠近笔毛的位置,刻着一行极细的小字,要对着阳光才能看清:海龙镇海天街8号。
“海天街?”他皱了皱眉。他为了找写生素材,走遍了海龙镇的犄角旮旯,从没听过这条街。画笔看着崭新,不像是被人丢弃的,可周围除了老周头,再没有别人。他犹豫了一下,把画笔插进了自己的笔袋里——说不定是哪个游客掉的,要是没人来找,留着自己用也挺好。
回到画架前,他鬼使神差地拿起了那支透明画笔,蘸了点调好的赭石色,想补画湖岸的石头。笔尖刚碰到画布,他突然愣住了——颜料在画布上晕开时,竟然比平时鲜艳了一倍,而且带着一种奇特的光泽,像是真的石头反射着阳光。